本報駐陜西記者 趙建蘭
辛莊遺址位于陜西省北部的榆林市清澗縣,是一處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的村落遺址。2014年初,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曾在此發現了一組大規模的商代晚期建筑遺址,在其主體建筑內還鋪設了極為罕見的木地板。通過對該建筑遺址的全面發掘,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近日對外公布,這竟然是一座規模宏大、形制極為罕見的具有禮儀性質的建筑群。
如此構造奇特的建筑遺址究竟是用于居住、祭祀還是舉行大型活動的場所?商代晚期都有誰在使用?
兩層回廊 地面鋪設木板
據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業務辦主任種建榮介紹,陜北清澗辛莊遺址是在2008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意外發現的。2012年底,因遭盜擾,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與榆林市、清澗縣相關單位聯合組成考古隊,對其進行了全面調查、重點勘探和搶救性發掘,發現了建筑遺存、包邊圍墻、墓地等遺跡,特別是在山峁頂部鉆探發現了20塊集中分布的夯土遺跡。2013年4月至12月,為進一步搞清這些夯土遺跡的年代、布局結構與性質,考古人員重點對山峁頂部的夯土遺跡進行了解剖,發現了東西殘長35米,南北寬22米,呈長方形坑狀,面積不小于770 平方米,由主體建筑和兩級落差3米的回廊構成的大型建筑基址以及附屬設施、夯土基槽、夯土墻、石墻及少量灰坑等。2014年,通過對該建筑遺址的全面發掘,發現這是一個外觀呈三重環圍式的樓宇,中間為夯土臺基圍成的長方形庭院,院落中間的西部保存一處主體夯土建筑和門房等建筑。在保存較好的東、南兩側臺面上,考古人員還發現了回廊式重樓環屋建筑遺跡,在其中間有一個下沉式長方形庭院,庭院殘長35米,南北寬22米,面積700多平方米。
“以前發現的商代建筑遺址都是主體建筑和一級回廊,此次卻意外發現了兩級回廊,根據這種奇特的形制結構以及建筑內鋪設的寬窄不等的木板判斷,這些建筑遺址應該是距今3000年左右,應為商代晚期具有某種禮儀性質的高等級建筑遺跡,而非普通的居住建筑。”種建榮介紹說,這種重樓環屋復原后和庭院建筑的整體,占地面積達4200平方米,規模十分宏大,非常罕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今天西藏拉薩布達拉宮相似的外貌特征,和今天的房屋裝飾也頗為相似。
主體建筑為何建在山峁上?
在進一步的考古發掘中,考古專家發現,該建筑群是先民充分利用了山峁頂部的自然地貌,將最高部分四周通過夯土包邊、砌石加固后,形成的高約10米、頂部約1萬平方米范圍的圓角長方形平臺。為什么要將主體建筑建在山峁上,而不是臨水而居,建在山腳下呢?
“新石器時代至夏商時期,人們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生前聚族而居,死后聚族而葬,因此,人們建造聚落時對地形、地貌有著嚴格要求,但不論怎么選擇,一定是要便于生活、生產、交通以及能夠保障安全的地方。”種建榮說,如果從軍事防御的角度考慮,將主體建筑建在山上視野開闊,更容易發現入侵者,還不易被敵人偷襲和侵略。由于考古發掘還在繼續當中,這些都還只是推測,需要進一步挖掘出實物來證實。
在該建筑遺址北邊約50米的地方,考古人員意外發現了一處頗具生活特征的排房建筑區。據了解,發現的排房建筑區分為南北兩個院落,院內地面平坦,每個院落各有一排小型居住排房。在南院,考古學者發現了15間房址,房址分為單間、一堂一室、一堂三室和開放式等類型,其中單間的面積在4平方米至12平方米。在室內,考古學者發現有常見的燒面、灶坑、灶臺、煙囪、壁爐等遺跡,呈現出一幅先民生火做飯的畫面。北部的排房現存4間,與南部的相似。
附近這些居民究竟是為守衛高等級的禮儀建筑群,還是在此長期居住,目前并無定論。
或為部落首領活動區
在辛莊遺址周邊,考古人員發現了鬲、甗、簋、三足甕、石刀、石斧、海貝等和當時生活有關的數百件器物,這些器物是否可以證實該建筑主人的身份呢?
“雖然出土物的時代也是商代晚期,但是我們發現這處建筑建成后被廢棄過,后來有一批平民住了進去。這些出土物應是后來居住的人留下的,并不能代表它最初的功能。”種建榮說,更何況,商代晚期的時間跨度有200多年,這處建筑到底何時建好,使用了多長時間被棄,當時的作用是什么,現在都還是個謎。
史料記載,殷商時期已初步形成了一套分封制度,而近年來在清澗縣發現的李家崖鬼方都城遺址也充分表明,陜北地區極有可能就是商代時期鬼方(“鬼方”對商人來說是借一族之名泛指一方,是殷周時代北方農牧混合族群)方國的活動地,該建筑所在地也有可能就是僅次于鬼方方國首領的貴族或部落首領的活動區域。此處建筑遺址是否曾為鬼方方國首領所用,種建榮認為,仍不好判斷。
從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出,當時的當地人是以農業經濟為主,并從事少量畜牧業,這將改變人們以前普遍認為的我國北方早期青銅文化屬于所謂草原牧業文明的觀念。而獨特的重樓環屋建筑群,其復雜的結構、獨特的設計、宏大的規模和考究的營造和裝飾、鋪設的木地板,極大地超越了中國歷史建筑內裝的傳統,可謂獨樹一幟,在古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這種建筑形式究竟屬于商代陜北先民的文明創新,還是受到了其他文化交流影響所致,考古人員仍在進一步的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