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8年不可移動文物沈陽故宮武功坊,被一輛小汽車撞損,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我省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表示,將分別以建議、提案的方式呼吁保護文物送交省兩會。
眾所周知,武功坊屬于“一宮兩陵”中沈陽故宮的一部分。此次武功坊被撞損讓關心、愛護遼寧歷史文化的人們深感痛惜。更讓人們震驚的是,此處距離1999年沈陽故宮下馬碑被撞斷成五截的事發地,僅150米左右。兩處被損文物同在一條步行街,而步行街早已明令禁止車輛通行,更在2006年由市政府立下了一塊通告,禁止一切車輛通行。
就在事發次日,有媒體記者在現場看到,這條步行街上車來車往,還施劃有停車位,看上去顏色新鮮。這令人聯想至心理學上的“破窗效應”:一座整潔的房子,如果一個窗戶破了而沒人管,過不了多久,會有更多的窗戶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條干凈的人行道上出現一些紙屑,如果無人干預,不久后就會有更多垃圾,最終人們把垃圾順手丟到街上視為理所當然——為保護文物而制定的規矩就是這樣被一步步地忽視、漠視甚至無視了。
沈陽目前已登記不可移動文物1530處,其中相當一部分佇立在繁華主城區,車來車往,面臨車輛剮蹭、碰撞可能。過度擴大文物周邊的隔離范圍、做“封禁”式保護,或者在文物周圍加裝堅固但與周圍景觀有違和感的保護裝置,既妨礙當地文化景觀的和諧,也缺乏可操作性。只有切實將已有的各項文物保護規定不打折、不縮水地精準落實,才是目前保護文物的關鍵所在。
因此,必須對文物保護中的“破窗效應”零容忍。試想,如果人人都清楚地知道在步行街開車、停車,一定會收到罰單,也就無人敢以身試法了。從這個意義上說,法治精神是一座城市保護文物的最好工具,沒有其他。□遆 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