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江蘇唯一入選項目,也是揚州城遺址考古成果再次參評
■原址擬建展示館,揚州城遺址明年力爭正式列入國家名單
本報記者 王鵬 孔茜
提示語
昨天,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報社、中國考古學會聯合主辦的“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揭曉,在43個入圍名單中,《揚州蜀岡古城址的木構及其他遺存(戰國至南宋)》上榜。在未來的一個多月中,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組成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全國73家考古發掘資質單位將從中投票產生25項進入終評,結果最快將于4月10日左右正式公布。
去年,隋煬帝墓獲評“201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僅隔一年,揚州又一考古成果《揚州蜀岡古城址的木構及其他遺存(戰國至南宋)》,作為江蘇唯一一項考古發現,沖刺“全國十大”。不僅如此,這也是繼1993年揚州唐城遺址獲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后,該遺址第二項沖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歷史遺存,充分彰顯揚州歷史文化的深邃。
1問
沖刺“十大”底氣在哪?
“戰國木構涵洞”系國內首次發現,鎖定楚廣陵城
去年9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成的揚州唐城考古工作隊在唐子城的考古發掘中,發現一處歷史遺存。經過數月的考古清理,這處遺址的原貌清晰地展現在考古人員眼前。
《左傳》“魯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秋,吳城邗,溝通江淮”的記載,是揚州城目前可考的最早文字記載。由此節點算起,揚州城已有2500年。在此次發現之前,通過考古發掘確定的揚州城歷史始于漢隋時期,這次發現將城址歷史向前推進了至少150年。
今年1月16日,來自國內考古界的權威專家在揚舉行論證會并出具論證結果——揚州蜀岡古代城址北城墻西段東部城門遺址中的戰國時期木構涵洞創下了多項紀錄:國內首次發現,結構極為考究,保存較為完好;揚州首次發現戰國楚廣陵城相關遺址;考古界首次通過實物證明揚州蜀岡古城址的木構及其他遺存有多次疊壓,其時代從戰國到南宋,有著近1700年的歷史。
不僅如此,本次考古發掘的成果——隋唐時期遺存,極可能是史籍中記載宇文化及兵變弒煬帝時提及的芳林門,為江都宮城的探尋提供了新線索。
2問
揚州緣何連出考古成果?
“通史式”城市延綿2500年,地下文物分布極為豐富
去年4月,隋煬帝墓入選“201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僅僅一年,揚州又一項考古成果沖刺“全國十大”,原因何在?
市文物局副局長徐國兵表示,在國內,揚州是一座“通史式”城市,作為大運河的發端地,揚州在中國歷史尤其是隋唐發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去年“全國十大”的評選過程中,國內多位權威考古、歷史、文化專家表示,在國內地方城市中,沒有第二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像揚州這樣多元。
在揚州,從事專業考古的隊伍有兩支,一是配合城市建設在全市范圍內進行考古發掘的揚州考古研究所,二是以揚州城遺址為研究課題的揚州唐城考古工作隊。這兩支隊伍各有側重,保證了城市考古研究工作順利進行。
2011年至2012年,國內頂尖的考古專業機構——洛陽考古鉆探隊對揚州城遺址進行全面勘探,面積達200萬平方米,通過1米×1米的梅花樁布點,全面探明了該區域內的地下及水下文物分布情況。
此次戰國木構涵洞的發現,就是在地下遺址情況探明的基礎上,圍繞推進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以及配合唐子城、宋堡城水系疏浚工程而開展的一項考古發掘。考古結果精準而又驚喜,再次印證深厚的歷史文化為城市留下了豐富的地下文物。
3問
未來原址有何保護措施?
擬建展示館,力爭明年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
未來揚州城遺址考古更值得期待,這是因為在1月舉行的論證會上,與會專家初步確定此處遺址也是隋江都宮芳林門城址所在地,下一步,揚州城遺址將圍繞隋江都宮具體方位作重點研究,探尋這一千年謎團。
社科院學部委員劉慶柱說,《水經注》中有“自廣陵城東南筑邗城”的注釋,說明楚廣陵城是就邗城故址增修而成,增筑部分當在邗城的西北。楚廣陵城城址的確定,再次說明蜀岡這一地點在揚州考古發掘工作中的重要性,它是探討邗城、廣陵城和大運河的關系的關鍵點,也為今后探尋邗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據徐國兵介紹,目前,新發現的戰國木構涵洞遺址已進行回填。這是因為該遺址埋藏水下1700多年,如果不及時予以保護,可能會對文物本體造成損毀。未來市文物部門將配合揚州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計劃在原址之上,建設展示館,利用現代3D科技向市民及游客介紹該處文物發現。
“明年,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將正式公布,揚州城遺址力爭由第一批立項項目,成為正式項目。”徐國兵說,文化是揚州最具特色的戰略性資源,文物部門將在已有的保護基礎上,進一步發掘歷史文化,認真思考如何利用文化遺產實現經濟社會效益最大化。
延伸閱讀
揚州重大考古成果目錄
1993年
揚州唐城遺址、高郵龍虬莊遺址榮獲“1993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1995年
宋大城西門遺址榮獲“八五期間全國考古十大發現榮譽獎”。
2013年
隋煬帝墓獲評“201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