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甘肅文縣3月9日電 (南如卓瑪)甘肅隴南白馬人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邱雷生近日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介紹,隴南歷時8年調查研究白馬民俗文化,并搶救白馬人語言文字,目前搜集整理出18000余條白馬語詞匯,正在編寫《白馬大詞典》。
白馬人是古代氐人的后裔,又稱“白馬藏”,主要生活在甘肅隴南文縣鐵樓鄉白馬河流域和四川平武縣、九寨溝縣境內,人口約1.4萬人。白馬人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文字。
白馬語言和藏語之間的差別,已大大超過了藏語內部各種方言之間的差別。語言學專家考證認為,“白馬語”是一個獨立的語言,是“從古羌語母體中分化出來的一個相近的支系”。
邱雷生說,《白馬大詞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民族語言學專家孫宏開主編,通過走訪甘川兩省白馬人聚居區搜集整理,用國際音標記錄,并編寫了《漢語拼音方案》,將來使懂拼音的人就能讀出白馬語。
“白馬語言流失十分嚴重,文縣境內8000余人,目前會說母語的不到一半。”邱雷生說,地處大山深處的鐵樓鄉相對封閉,保留了白馬人原始古樸的民俗文化和語言,而四川平武縣、九寨溝縣很多白馬人基本不會說白馬語了。“年輕人在外上學、打工,普通話學得快,但對自己的母語不感興趣,并未意識到自己特有文化的價值。”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來,隴南市官方開始注重保護白馬民俗,編排大型歌舞劇《白馬印記》,重現白馬人原生態生活場景。并且,今年元宵節首次重磅推介白馬人民俗文化旅游,邀請海內外專家學者和游客前來探訪包括“迎火把”、“池哥晝”、“火圈舞”在內的多種傳統民俗。鐵樓鄉白馬山寨里的白馬人亦突然意識到本民族文化的獨特性。
文縣文體局局長高峰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白馬大詞典》出版以后,將來希望在學校推廣,給白馬小孩教他們的母語,傳承和保護白馬語言文字。
第二屆中國白馬人民俗文化研討會在文縣舉辦,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國家非遺專家委員會委員陶立璠等20多位專家學者探討如何挖掘和開發、利用白馬民俗文化,傳承好這一獨特的民族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