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蜀岡古代城址北城墻西段東部城門遺址全貌 (上為西)。
蜀岡古代城址考古發掘現場。
考古發掘歷時近一年。
蜀岡古城遺址出土大量文物。
蜀岡古城水竇遺跡。
本報訊(記者 陶敏)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于3月9日揭曉,根據投票結果,排名前25項入圍2014年度終評,其中,江蘇揚州蜀岡古城址的木構及其他遺存(戰國至南宋)位居第11名。據悉,本屆終評會將于4月7日至9日在北京召開,屆時25項入圍項目將向終評評委會和社會公眾進行成果介紹和演示,同時將公布最終入選名單。
全國25個項目
入圍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
評選活動自去年12月啟動,遴選出43個候選項目進入初評,并于今年2月10日將候選項目資料在本報和中國文物信息網予以公示。初評由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組成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含名譽理事)、全國73家考古發掘資質單位共同參與投票。
根據投票結果,入圍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的25個項目,在年代上較為均衡,類型上更加多樣化。從類型來看,則一改去年以大型墓葬為主的局面,建筑類遺存比例明顯提高,河南濮陽戚城龍山時代城址、陜西清澗辛莊商代建筑遺址、江蘇揚州蜀岡古城址的木構及其他遺存(戰國至南宋)、吉林乾安遼金春捺缽遺址群等城址和大型建筑遺址頗為引人注目,故宮也針對明清建筑基址進行了有史以來的第一次考古發掘。
據悉,本屆終評會將于4月7日至9日在北京召開,屆時25項入圍項目將向終評評委會和社會公眾進行成果介紹和演示,同時將公布最終入選名單,揚州蜀岡古城址的木構及其他遺存(戰國至南宋)是否能順利晉級,我們拭目以待。
蜀岡古代城址再現
戰國至南宋1700年城建歷史
揚州城遺址為目前國內沿革歷史較長、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遺址之一,在中國古代城市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蜀岡之上這一片神秘的古遺址,保存得比較好,國內諸多考古專家對這一范圍內的考古成果充滿期待。
2014年3月-2015年1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成的揚州唐城考古工作隊發掘了揚州蜀岡古代城址北城墻西段東部豁口及其兩側,清理出了不晚于漢代的木構水涵洞、不早于漢代至晚唐楊吳時期的陸城門東邊壁和水竇、南宋時期的水關和陸城門跡象以及相關的夯土遺存,出土了戰國時期的鐵刀和陶器殘片、漢剪輪“半兩”銅錢、漢至唐代的磚瓦以及陶瓷片等遺物。
考古專家認為,蜀岡古城址的木構及其他遺存,是迄今揚州蜀岡古代城址中年代序列最為完整的重要實證,再現了揚州蜀岡古代城址從戰國至南宋近1700年的城建歷史。該門址的構造體現出了在雨水較多的南方地區因地制宜的筑城技術,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筑技術的重要資料。
揚州市文物局副局長徐國兵稱,為了更好地保護歷史遺存,該遺址已經被回填保護,未來擬制作3D模型進行虛擬展示,向人們講述揚州的城池變遷。
相關新聞
蜀岡古城址考古報告面世
助推揚州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
本報訊(記者 陶敏)記者昨獲悉,由汪勃、束家平、張敏編著的《揚州蜀岡古代城址考古勘探報告(精)》面世,考古勘探的成果為城壕整治、城墻城壕展示等工作的實施和相關保護規劃方案的制訂提供了基礎資料,助推揚州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
揚州城遺址分為蜀岡和蜀岡下兩大部分,蜀岡上的遺址范圍內可能分布著不同時代的多種遺跡,對遺址進行全面勘探調查是制定考古發掘計劃和開展保護規劃工作的必備前提。
蜀岡古代城址考古勘探報告詳細介紹了2011年和2013年的勘探調查成果。據了解,勘探面積共計223萬平方米,涉及60米×60米的探區988個,包含夯土、壕溝、道路及活動面、磚基、窯址、水井、灰坑、城墻上的豁口、擾坑等遺存跡象及近現代墓葬。這些第一手的珍貴數據采集和整合,為理清遺址大格局提供了線索,是一次對大遺址考古勘探工作方法所進行的嘗試性探索。報告概述了部分據勘探結果提供的線索而進行的相關考古發掘工作,對勘探結果進行了部分驗證,為城壕整治、城墻城壕展示等工作的實施和相關保護規劃方案的制訂提供了基礎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