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在山東臨沂市銀雀山兩座漢墓中出土了大批竹簡,這就是著名的“銀雀山漢墓竹簡”。
據統計,銀雀山漢墓竹簡共計有完整簡、殘簡4942枚,此外還有數千殘片。其內容包括《孫子兵法》十三篇及四篇佚名文和一篇殘文,《晏子》十六章,《六韜》十四篇,《尉繚子》五篇,《孫臏兵法》十六篇,《守法守令十三篇》十篇,論政論兵之類五十篇,陰陽時令占候之類十二篇,其他(包括唐勒、定心固氣、相狗方、作醬法等)十三篇,以及《元光元年歷譜》等先秦古籍及古佚書。一般認為,這批竹簡的字體屬于早期隸書,寫于公元前140年至前118年(西漢文景時期至武帝初期),是較早的寫本。對于研究中國歷史、哲學、古代兵法、歷法、古文字學、簡冊制度和書法藝術等方面,都提供了可貴的資料。
銀雀山漢墓竹簡中的《六韜》、《尉繚子》、《晏子》等書,自唐宋以來就被疑為后人假托的偽書。此次發掘證實了以上書籍在西漢前期已經傳世,并非后人假托的偽書。《孫子兵法》與《孫臏兵法》的同時出土,更是中國文化史上的盛事,證實了《史記·孫武吳起列傳》有關孫武仕吳,孫臏仕齊,各有兵法傳世的記載。
《漢書·藝文志》著錄《吳孫子》(即《孫子兵法》)和《齊孫子》(即《孫臏兵法》)。《隋書·經籍志》中《齊孫子》已不見于著錄。唐宋以來認為《孫子兵法》是曹操“削其繁剩,筆其精粹”而成書的,或以為是后人偽托的,或以為世無孫武其人,兵法為孫臏所著。《孫子兵法》與《孫臏兵法》同時被發掘出來,使這個長期存在的疑問得到解決。
竹簡作為戰國至魏晉時代的書寫材料,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是造紙術發明之前以及紙普及之前主要的書寫工具。近代以來,臨沂之外的湖南長沙、湖北荊州、西北地區如敦煌、居延、武威等地都有過重要發現。竹簡串聯起來形成“簡牘”,與甲骨文、敦煌遺書、明清檔案一同被列為二十世紀東方文明的四大發現,目前簡牘學也以驚人的速度形成了世界性學科,它從史學、考古、古文字學、文獻學、書法等,多角度多領域,為中國歷史文化學術的研究開辟了一個嶄新的領域。
(孫先凱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