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城將為“海上絲路”聯合申遺,南京有12個遺跡點進入申報材料
江南時報記者 黃勇
中國“一帶一路”現已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熱點話題。“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實質上,作為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重要通道,“海上絲綢之路”早在中國秦漢時代就已經出現,到唐宋時期最為鼎盛,明清時期又賦予其新的含義。
目前,南京正與北海、廣州、漳州、泉州、寧波、揚州、蓬萊、福州等8個城市共同推進“海上絲綢之路”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聯合行動。九座城市聯辦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精品展覽,最后一站也即將“登陸”南京。
九城獨一無二的
藝術品聚寧展出
由南京、蓬萊、揚州、寧波、福州、泉州、漳州、廣州、北海等9座城市的文物局聯合主辦的“跨越海洋——中國‘海上絲綢之路’九城市文化遺產精品聯展”,也即將抵達最后一站——南京。
南京市文廣新局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有關人士介紹,“海上絲綢之路”九城市文化遺產精品聯展工作,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的重要環節。聯展于2012年在寧波拉開帷幕,九城市巡回展出,每站展出時間約為三個月,南京是最后一站。“順序是9座城市商量排下來的,最后一站并不意味著什么特殊含義。”
中國元素、海洋元素、外來文化元素的兼容并蓄,讓觀眾在海洋的氣息中品味到持續創新、冒險開拓、開放包容等深層次的“海絲精神”,是此次展覽的最終目的。展出的“海絲”九城市珍貴文物數百件,不僅涉及面廣,且歷史年代跨度長,涵蓋了沉船模型、陶瓷、彩繪、服飾、碑文、外國錢幣、茶葉等,觀眾們在現場能看到南京青花折枝花果紋碗、蓬萊元代白釉醬花龍鳳紋罐、漳州荷蘭“女神站像”鎏金銀幣、北海漢金花球串飾、泉州基督教八思巴文墓碑石、揚州雙鸞銜綬帶紋銅鏡、福州南宋煙色鑲金邊縐紗上衣、廣州“哥德堡號”沉船打撈出水的白毫茶、寧波南宋玻璃瓶等極具特色的九城市代表展品。每個城市的藝術品自成一體,但又風格迥異,因為每件展品都是獨一無二的。
【“海上絲綢之路”與南京】
南京在“海上絲路”中的意義?
“南海線”與“東海線”在建康交匯
南京不濱海,卻得天獨厚地擁有世界第三大河長江,擁有“通江達海”的地理優勢。三國鼎立,讓南京第一次成為長江中下游及南方沿海區域的政治中心。賀云翱直言,此后300多年歷史長河中,南京真正開辟了中國的海洋時代,東吳建業(今南京)、東晉及南朝時的建康(今南京)在“海上絲路”及“海洋文明”發展中的地位,類似于漢唐時代的長安(今西安)、洛陽在“陸上絲路”發展中的地位。
作為都城,南京是當時中國海外開拓與交往的始發點與中心地。賀云翱說,東吳皇帝孫權派大臣朱應、康泰等前往東南亞地區出訪,朱應、康泰由此分別寫成了《扶南異物志》、《東吳外國轉》等著作,這些都是中國最早系統記錄東南亞乃至南亞地區各國歷史風物的重要著作。
據史籍記載,東晉、南朝時期,百濟國派來使臣達15次,東晉南朝時高句麗國來使不下30次,日本倭王派使也有10多次。這些活動使得“海上絲綢之路”的“南海線”與“東海線”在首都建康相交匯,這讓南京當之無愧成為當時的國際化大都市。
海、陸兩大絲綢之路交匯,讓沿線的國家使節來了場友好相會。據記載,六朝時期,在建康城內專門設有“顯仁館”、“扶南館”等機構和設施,用于接待外國來賓。梁元帝蕭繹所繪《職貢圖》真實記錄了當時波斯(今伊朗一帶)、倭國、高句麗、百濟等國使臣來南朝訪問的情況。
南京申報了哪些遺跡點?
共12個,包括天妃宮、寶船廠遺址和大報恩寺等
“南海一號”南宋沉船出水的景德鎮瓷器、福建泉州出土的元代印度教石刻、“南澳一號”明代沉船出水的青花瓷……每次類似的重磅新聞背后,都有一個關鍵詞——“海上絲綢之路”。
南大歷史系教授賀云翱是“海上絲綢之路·南京遺跡”研究項目的負責人,領銜海上絲綢之路南京遺跡申遺文本制作。用他的話來說, “如果沒有南京,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是不完整的。”
早在2011年,賀云翱團隊就啟動了“海上絲綢之路·南京遺跡”的調研梳理。如今,一份十幾萬字的深度申遺文本已初步出爐。待九座城市的資料進一步完善及匯總后,將上交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
南京最后進入申報材料的12個現存海上絲綢之路遺跡點為:天妃宮、靜海寺、鄭和寶船廠遺址、石頭城,鄭和府邸舊址、凈覺寺、大報恩寺遺址、道場寺遺址、勃泥國王墓,明代都城遺址、洪保墓、鄭和墓。其中大部分早已大名鼎鼎,都是隨回族著名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航海壯舉而產生的。
市民稍感陌生的可能是凈覺寺、道場寺遺址、洪保墓3個遺跡點。其中,位于三山街上的凈覺寺是南京現存最早的清真寺,是鄭和準備第六次下西洋的前夕修建的。作為鄭和下西洋使團的副使,洪保墓前幾年在祖堂山被發現。至于道場寺遺址,緣于東晉。高僧法顯當時從陸上絲綢之路一直走到印度,又從海上絲綢之路返回南京,最后在道場寺著成《佛國記》。這也是第一本記錄中國與南亞國家文化交流的著作。據考證,道場寺被認為是在大報恩寺的東邊,赤石磯附近。
南京向世界輸送了什么?
六朝瓷器、瓦當、銅鏡、制度文化傳到日韓
明朝醫藥知識、歷法、衣冠禮儀、茶葉等帶往亞非
在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中,南京向世界輸送了什么?又從其他地方得到了什么?賀云翱說,南朝時期來自南亞地區的佛教,使南京成為中國南方乃至東亞地區重要的佛教文化傳播中心。南京六朝墓葬里發現的部分來自印度的佛像,就有從海上運來。而在這個階段,除了佛教,六朝的瓷器、瓦當、銅鏡、制度文化等,也從南京傳到了韓國、日本。
歷史的車輪總是滾滾。公元589年,隋朝滅南朝,此后一直到元代末年,南京的航海事業一直都非常低潮。
直到大明王朝在南京建立,南京再次成為世界航海事業的中心城市。賀云翱介紹,僅洪武年間,從南京外派的使臣就有57次,各國來南京的使臣達183次,其中許多國際往來都是通過海上航路進行的。最有意義的是鄭和七下西洋,“這項航海活動將海上航線的西端港口延伸到非洲東岸,見證了‘海上絲路’由單向到多向、由線狀到網狀的發展過程,是延綿千年以上的‘海上絲綢之路’航線拓展的極限和巔峰,也拉開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壯闊序幕。”
在鄭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動中,通過賞賜和貿易促進了文化傳播和海外商貿的大流通,中國的絲綢、瓷器等發達的手工業品及其生產技術、傳統醫藥知識、歷法、衣冠禮儀、茶葉等被帶往亞非一些國家。而南洋各國各地都信任的錢幣、中國的度量衡制度和政府組織等等,也是鄭和下西洋期間帶去的。域外的香料、木材、珍稀動植物等,則被鄭和船隊廣泛輸入中國。
海上絲綢之路分為兩條
海上絲綢之路是世界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主要有東海起航線和南海起航線兩條主線路。始自周王朝(公元前1112年)建立之初的東海起航線,比陸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更為悠久。當時,武王派遣箕子到朝鮮傳授養蠶、繅絲、織綢等技術。箕子從山東半島的渤海灣海港出發,走水路抵達朝鮮。后來這條航線讓中日交往十分方便。而在陸上絲綢之路不斷衰落過程中,隨著中國造船及航海技術的不斷發展,唐宋以后中外交流的主要通道以南海為中心,從廣州出發的海上貿易商路被稱為南海絲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