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新平
“咚咚鏘,咚咚鏘……”天剛擦黑,伴隨著一陣鏗鏘急促、節奏明快的鑼鼓聲,衡山縣白衣港古祠堂的皮影戲開場了。鄉親們提著馬燈,扛著木凳紛紛占領“有利地勢”,津津有味地觀看這一古老的地方戲曲。一時間,光影里呈現出刀光劍影和人間百味。
戲臺正中,有一個約兩平方米的白色幕布。幕布后是一盞明亮的煤油燈。唱戲的只有兩個人,一個在前臺,用3根頂端纏著鐵絲的木棍操縱著皮影,借著煤油燈的光影,帝王將相、神仙鬼怪、公子王孫、才子佳人粉墨登場,無論是威風凜凜的將軍,還是唯唯諾諾的縣令,或坐行,或打斗,舉手投足,栩栩如生。一個在后臺敲打著10多種樂器,鑼鼓、二胡、竹笛、嗩吶,加上雙腳抖動門頁的聲音,與前臺一唱一和,顯示著才藝。兩人包打包唱,用的是當地方言構成的曲調,不時還學著女人模樣拖起了“秀音”……
影子戲廣泛吸收戲曲、民間小調等營養成分,圓潤甜美、獨具特色,唱腔、道白全用地方語言,劇中幾十個人物“你方唱罷我登臺”,高潮迭起,不少血戰疆場的打斗場面驚心動魄,猶如千軍萬馬鏖戰疆場,令觀眾如醉如癡。
影子戲又稱皮影戲,燈影戲,薈萃了剪紙、繪畫、雕刻、地方戲等藝術精華,被譽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活化石”,法國著名電影史家喬治薩杜爾在《電影通史》中,稱皮影為“電影的先驅”。
衡山影子戲起源于清順治年間,衡山福田鋪鄉農民彭鳳舉從外地學藝歸來,成立影子戲民間組織“老龍會”,開創了衡山影子戲的先河。衡山影子戲流傳甚廣,遍布衡山縣及周邊地區。相傳西漢建元年間,漢武帝劉徹的愛妃李夫人病逝,武帝思李心切,李少君奏曰:“夫的肉身看不見了,但靈魂可以看到。”武帝聞奏大喜,李少君便著人繪制李妃形象,隔白綢以燈光照射,宛如李夫人生還,武帝大悅,百看不厭。這個載入《漢書》的癡情故事,被認為是影子戲的起源。
“隔帳陳述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衡山影子戲是一種民族民間藝術,從內容到形式,為群眾喜聞樂見。《寶蓮燈》、《陳世美不認前妻》、《三打白骨精》……這些內容健康、題材重大的劇目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蘊含其中,如春風化雨般浸潤著百姓的心田。
但是,在現代,影子戲也遇到了越來越多的問題。影子戲的魅力之一在于重復,通過重復,識字不多的群眾記住了劇中的故事。但年輕人不喜歡。他們認為幾個人物,一串故事,反復出現,時間在重復中耗費,還不如躺著看小說。衡山影子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令人興奮,也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