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外省 >> 瀏覽文章

“天下第一劍”的傳奇

2015/4/30 11:44:37 點擊數: 【字體:

“天下第一劍”的傳奇

越王勾踐劍。資料圖片

    “臥薪嘗膽”的故事,讓人們記住了越王勾踐。2400多年以后,越王勾踐劍重出江湖,給這段歷史帶來了新的注腳。

寶劍重見天日

    1965年,湖北江陵地區開始修建漳河水庫。當挖渠工作進行到紀南城西北約7公里處時,人們發現土層出現了異常。聞訊趕來的考古學家們迅速成立了工作小組,開始發掘。

    在望山1號墓的槨室內,發現了一柄放置在墓主人尸骸旁邊的古劍。當考古學家拔劍出鞘,寒光閃閃的劍身即刻震驚了現場所有人。為了驗證是否鋒利,大家拿來了二十幾張紙鋪成一層,結果劍鋒一過,輕松劃開。一時間,工地上沸騰了。

    寶劍身上的銘文,“越王”“自作用劍”這幾個字,大家是認識的,但“勾踐”兩個字,由于工地上沒有任何參考文獻,一時半會兒無法釋讀出來。為了弄清寶劍主人的名字,時任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的方壯猷先生讓人拓片、摹寫銘文,隨后,一封封信件被分別寄送給唐蘭、商承祚、于省吾、徐中舒、郭沫若等著名學者。經過一個多月的討論,寶劍主人的身份最終得以確認。

    出土越王劍的望山一號墓,墓主人是楚國的下大夫悼固。悼固生活的年代在公元前350年左右。眾所周知,越國地處江浙,而楚都江陵位于今天的湖北荊州。越王劍怎么會在楚國的墓葬中出土呢?

    對此,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種觀點認為它是越女嫁到楚國的陪嫁品,因為文獻記載勾踐之女是楚昭王的寵姬;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它是楚國繳獲的戰利品,因為楚威王時越國被楚國所滅,越王劍因此而被楚人收藏。

鑄造爐火純青

    兩千年前的吳越之地,和今天一樣河流密布,水網縱橫。由于開闊的平原較少,中原地區流行的車戰難以施展,因而吳越兩國極為重視步兵,適合近身作戰的寶劍也就有了獨步天下的機緣。

    在那個群雄割據的年代,鑄劍大師帶給野心勃勃的君王們以極大的信心和希望。越國的歐冶子,吳國的干將、莫邪,都是頂尖級的鑄劍專家,他們神工鬼斧的技藝,享譽江東,驚羨天下。

    1977年,湖北省博物館借助靜電加速器對越王劍的合金成分做了無損檢測,結果再次震驚了世人。檢測結果表明,越王劍的劍刃上含銅量是80.3%,含錫量是18.8%;而劍身上含銅量是83.1%,含錫量是15.2%。也就是說,越王劍是一柄復合劍,劍刃和劍身是分開鑄造的。

    曾為勾踐和楚昭王鑄造多把寶劍的歐冶子等人非常清楚,要鑄造一柄合格的青銅劍,在合金配比上,銅要占到75%左右,而錫與鉛、鐵、鋅等元素要占到25%左右。然而,寶劍的各部分合金含量的需求又是不同的,具體來說,刃部得含錫量較高才能鋒利。劍身得含銅量較高才能柔韌。這樣一來,為了得到比普通寶劍更為優良的產品,劍身、劍刃就必須分開鑄造,再合二為一。

    在越王劍劍首的位置,有11道同心圓。這些同心圓,相互之間的距離僅有一根頭發絲粗細,實在讓人驚嘆。其實,這是鑄劍師們在制陶技術上得到的靈感。他們配制出極細的泥料,制作出相應的模具,在凸棱上刻下繩紋后焙燒,最后再澆注青銅液成型的。

    劍身遍布菱形暗格花紋,也是越王劍的一大特征。學者們對這種花紋的形成頗有爭議,有的說是“金屬膏劑涂層”,有的說是“鑄槽填錫”。這種花紋與越王劍同時代的很多寶劍都有,是當時比較流行的一種工藝。

    復合劍制作、劍首同心圓制作和菱形暗格花紋制作技術,被人們稱為“吳越青銅兵器三絕”,這三種技藝,在越王劍身上都有體現。

    越王劍出土以后,劍身毫無銹蝕。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專家認為,首先,越王劍的主要成分是銅。銅是一種不活潑的金屬,在日常條件下一般不容易發生化學反應;其次,出土越王劍的墓葬深埋在數米的地下,一槨兩棺,層層相套,槨室四周又用白膏泥密封,使墓室幾乎成了一個密閉的空間,再加上越王劍出土時插在髹漆的木質劍鞘內,基本上隔絕了墓室與外界的空氣交換。再次,越王劍劍身含硫,能防止銹蝕。

    這把名震中外的寶劍,如今已成為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里,勾踐一生中從未到過的地方,他的寶劍卻以一種君臨天下的姿態,吸引著無數人驚羨的目光。

    (作者單位:湖北省博物館)楊理勝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