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 璐
傳統古藝金箔在中國擁有近2000年歷史。南京江寧是金箔生產的發源地,南京金箔鍛制技藝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過去,在花園鄉一帶,幾乎家家都有小作坊。經特殊工藝捶打而成的金箔,可用于宮廷、寺廟建筑的裝飾,以及醫藥、食品和工藝品加工等領域。
60年前,江寧縣龍潭鄉六子橋一幢破落的老宅里,65名金箔藝人組建了“江寧縣金箔錦線供銷合作社”,這就是金箔集團的前身。60年后的今天,一度瀕臨失傳的中華傳統金箔工藝發展為世界聞名的現代工藝產業,曾經困境重重的企業成了涵蓋農業、工業、服務業、房地產、文化教育等領域的多元化產業集團——從最初的小作坊,到今天中國最大的真金箔生產基地、世界五大真金箔生產中心之一,金箔集團走出了一條企業發展與時代特征相融合的科技、文化繁榮發展之路,用自己的努力打造了民族工藝的春天。5月1日,中國企業聯合會在南京召開2015全國企業文化(金箔集團)現場會,授予南京金箔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全國企業文化示范基地”稱號。
金箔集團是中國服務業500強企業和國家科技部命名的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北京故宮、人民大會堂、布達拉宮、少林寺等知名建筑的裝飾貼金,所用金箔均來自金箔集團;香港、澳門回歸時中央政府贈送的“永遠盛開的紫荊花”“盛世蓮花”,均由金箔集團貼金制作;金箔集團的產品外銷日本、美國、意大利、西班牙等30多個國家與地區,金箔飾品、金箔書、金箔畫等各種金箔深加工產品也走入外國消費者的家中……
作為帶領金箔走向國際化之路的掌門人,金箔集團董事局主席江寶全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北京交通大學企業文化研究所所長黎群說,企業家的成功不僅在于創造物質,更在于為社會帶來精神文化財富。江寶全所創造的“搶喜糖理論”“魚塘理論”等“十大土理論”受到中國理論界的關注和贊許,并著有多部言論集和管理文獻;他堅持為職工子女發放“金榜題名獎學金”,每年花費上百萬元舉辦“金箔之春”“金箔藝術節”,開展江寧地方老年大學、老年書畫院、東山詩苑等聯誼活動;他所組建的中國金箔藝術館作為中國最大、最全的箔類行業紀念館,展示了傳統鍛制流程和金箔歷史,以及世界金箔業的現狀和發展方向,成為南京工業旅游的四大金名片,吸引著來自國內外的嘉賓。
“金箔集團的發展經驗表明,企業文化是企業價值創造和競爭力的巨大源泉,企業經營活動所包含的先進文化因子越厚重,其產品的文化含量以及由此帶來的附加值也就越高,在市場中實現的經濟價值也就越大。”中國企業聯合會駐會副會長尹援平指出,新形勢下,中國企業要特別注重通過加強文化建設來實現更新發展,提升民族品牌的市場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