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要開動腦筋,不要把眼睛死死盯在游客身上,西安利用社會力量籌資維護古城墻的做法,不失為一種好辦法。一方面,沒有額外增加游客的消費負擔,另一方面還激發了社會各界愛心。同時,也有助于古城資源的盤活和旅游產業鏈的拉長。
云南大理市古城保護管理局昨天公布:從9月1日起向游客和商戶征收大理古城維護費,旅行社行業每人次30元,古城內其他行業按營業收入1%收取。注意:大理自由行的游客,只要不進入古城的元帥府、蔣公祠等景區,則無需繳納古城維護費。
大理古城要不要征收古城維護費的問題一直存在爭議,這不,大理的新聞發布會剛剛發布征收古城維護費,市民網友再掀“舌戰”。既然一件事反復被質疑、被非議,為什么要強推呢?如果游客“用腳投票”,大理失去的不僅僅是古城維護費,還有與旅游業相關的產業經濟。
依筆者看,強收古城維護費不如設“專項基金”。筆者注意到,同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西安,其古城墻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為了保護古城墻,西安除了政府撥款外,還有一個“保護基金會”,接受關心和支持西安城墻文物保護、研究事業的捐贈,資助西安城墻的科學保護和修復等。同時,還經常聯合慈善基金會開展活動,集合八方力量,共同關注古城墻保護工作。
筆者認為,西安利用社會力量籌資維護古城墻的做法,不失為一種好辦法。一方面,沒有額外增加游客的消費負擔,另一方面還激發了社會各界愛心。同時,也有助于古城資源的盤活和旅游產業鏈的拉長。鑒于此,筆者認為,大理古城不如放棄征收廣遭非議的古城維護費,向西安古城墻學習。當然,“專項基金”的錢,要專款專用,好鋼使到刀刃上,并將賬目定期向公眾公布,接受監督。
古城等古建筑的保護,絕非一朝一夕的易事,需要全社會的智慧與力量。大理要開動腦筋,不要把眼睛死死盯在游客身上。同時,要更加深入地對旅游文化進行開發、探究,找出自身的特色“精神內涵”,讓地域特色和精神內涵融為一體,打造出獨一無二的旅游品牌,讓文化衍生產品成為大理古城維護費用的重要來源。
□王文武(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