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呼和浩特6月9日電 (記者 李愛平)大興安嶺巖畫發現與研究學者、中國巖畫學會會員、理事、內蒙古巖畫保護與研究學會副秘書長崔越領9日對其之前發現的一處大興安嶺巖畫研究得出結論,該巖畫創作時間為舊石器時代。這一研究成果也意味著,大興安嶺巖畫為中國最古老的文化,并進入世界人類文明起源地行列。
崔越領介紹,此處遺址位于內蒙古鄂倫春旗一座陡峭的山巔一處深約三米、高約兩米的洞穴居所,內側巖壁有十余幅巖畫,紅色繪就,色澤暗淡,稚嫩的線條技法,以“符號”等不能解讀的圖案表現內涵,附近還有石壁有古先民用火痕跡。
據崔越領多方研究確定,該巖畫為舊石器時代古先民依賴巖石生存時代的作品。
他在接受記者專訪時給出的理由是,舊石器時代古先民首先在森林環境依賴巨大巖石以及在巖石山人工挪石形成洞穴生存,生活工具進化到新石器后,能夠在樹林中搭建支架式房屋,新石器成熟開始能夠進入草原建造帷幔式建筑,進入農耕建造半地穴棚架式房屋,金屬時代后越來越改進。生活工具進化,能夠建造居所,是森林先民進入草原文明、農耕文明的先決條件之一。房屋一旦改進后,就不會再回到艱苦的依賴地質巖石生存的方式。
崔越領是大興安嶺巖畫發現與研究的開拓者,曾發現鮮卑人舊墟石室嘎仙洞石窟寺遺址;提出的“大鮮卑山文化”理念;在貴陽國際巖畫論壇做的《巖畫表明大興安嶺為人類文明起源地之一》的演講等得到學界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