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潘大爾邊村婦女在演奏口弦 本文圖片 鄧風攝
茂縣男子在演奏羌笛 本文圖片 鄧風攝
茂縣羌族姑娘的服飾 本文圖片 鄧風攝
編者按 2003年春天,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啟動了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決定對全國重點的瀕危民間文化遺產展開全面、系統、科學的普查、記錄、整理、出版和保護。2008年前后,《中國服飾文化集成》系列卷本的編纂被納入工程。隨后,各地展開相關普查工作。“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后,保護羌族文化遺產的系列工作迅速啟動,《中國服飾文化集成·羌族卷》被列入首期卷本之一。2008年9月,四川民協首次普查啟動。2009年6月該書拍攝和田野調查正式進入實施階段。項目組先后深入到阿壩州汶理茂地區的休溪、疊溪、西湖、羌鋒、鎮坪等村寨,以及松潘小姓鄉大爾邊村,甘孜州丹巴縣納布村和北川縣等地。走訪了當地釋比、民間銀飾藝人、民間收藏者、羌繡傳承人、博物館專家和當地文化官員,并得到西南民大博物館的支持等,資料收集階段歷史四年多。2014年12月《中國服飾文化集成·羌族卷》編成付印,整個過程歷時6年零3個月。
中國素有“衣冠王國,禮儀之都”之美譽:中國的服飾藝術不僅在“量體裁衣”中巧妙地表現了人體美,也在“輕裘緩帶”的意境里創造了一個超越形體的精神空間。
《易經·系辭》中曾記錄:“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服飾保留著倫理中道德的體統;《詩經·秦風》里曾吟詠:“豈曰無衣,與子同袍”,中國服飾象征著情感上溫馨的牽連。中國服飾記述著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密碼,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寓意,彰顯著中華民族的風尚和習俗,既聯結起人民的信仰,也昭示著民族的未來。
民族的視覺標識
羌族被譽為生活在“云朵里的民族”,羌族的服飾就像是一片片彩虹在云朵里流動,絢爛惹人。“畫羅織扇總如云,細草如泥簇蝶裙。”特色鮮明的羌族服飾如同一道醒目的文化符號,令人一目了然地識別出羌民族獨具的民族氣質與感性的文化時空邊界。它們是羌族動人的視覺標識和文化象征,充滿著神秘色彩與靈奇的傳說。
羌族是古老的民族,早在殷商的甲骨文中就有關于羌人的記載。羌族人民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族獨特的民族服飾與羌族聚居地的自然條件相伴而生,與羌族人民生產及生活條件密切關聯。古代的羌族服飾以“披氈”最具特色。《后漢書·西羌傳》中曾記載,兩漢時期的甘青羌人“女披大華氈為盛飾”,這也許是有關羌人服飾的最早記述。
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羌族服飾在不斷發展變化,受羌族人文背景、傳統觀念、意識形態、社會風俗等各方面因素影響,羌族服飾有著鮮明的時代風尚和地域、民族特征。道光時期,《茂州志》中記載:“其服飾,男氈帽,女編發,以布纏頭,冬夏皆衣毪。”近代羌族服飾基本承襲了古時的袍服之制,服飾面料則仍以皮裘、毛、麻織品為主。進入20世紀后,羌族服飾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豐富發展。在羌族地區男女皆喜穿自織的白色麻布長衫,其形似旗袍,男過膝蓋,女襲腳背,婦女的衣服多繡有鮮艷的花邊,圍腰上則繡滿了各種精美的圖案。無論男女,都要在長衫外面套一件牛皮背心,俗稱“皮褂褂”,晴天毛向內,雨天毛向外以防雨。羌族男女的頭部都纏青色或白色的頭帕。婦女與男子在服裝上最不同的地方主要體現在:女裝的領邊、袖口、腰帶和鞋子上常挑有圓圍紋、三角紋等幾何圖案,衣領上鑲有一排小顆梅花形圖案銀飾。在腰間,婦女佩銀質針線盒一個,男子則佩銀質煙盒。
針尖上的羌族歷史
如果你走進羌寨,羌族服飾總會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讓你眼花繚亂、目不暇接。“一學剪,二學裁,三學挑花繡布鞋”,幾乎每一位羌族婦女從小都生活在這個藝術天地里,以她們純樸的天性和聰慧的巧思成為這衣香鬢影最核心的創造者和展示者。其中,羌繡仍是一種活態的、具有靈性的手工藝。那些表現著原生態的質樸圖案以及那些傳承了千年的圖畫樣式,著實令人拍案稱奇;加之羌族婦女別出心裁的創意,常會使職業設計師目瞪口呆。電影大師葉錦添也曾參悟繡片,從中吸取創作的靈感。
羌族無論男女老少皆喜歡穿戴羌繡制品,尤其是婦女,從頭到腳都被羌繡裝扮。羌繡多以粗布、棉線綴成黑底白紋,再繡上各種圖案。顏色對比強烈,卻十分和諧。其中挑花和刺繡,是羌族婦女的拿手好戲,有著重要的遺產價值和審美價值。它們不僅是遮風蔽體、防寒御暖的日用裝備,還是承載著羌民族歷史、文化、風尚、習俗等諸多蘊含的流動博物館,它們既是了解羌民族的百科全書,也是洞悉羌族歷史發展的“活化石”。
“羅衣何飄搖,輕裾隨風還。顧盼遺光彩,長嘯氣若蘭。”驍勇善戰的羌族,正是以服飾這種獨特的書寫方式,把民族的歷史、文化記憶、創世的神話以及對未來的憧憬,以藝術的方式投射在精美的羌繡上,發布在與身相隨的服飾上。羌繡就如同羌人在刀光劍影中開出的溫柔的生活花朵,裝點著羌族人的美好生活。
山谷里不變的云衣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羌族人民生活方式的改變,歷史悠久的羌族服飾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隨著新工藝的傳入,很多精湛的羌族服飾技藝正面臨失傳;隨著生存條件的改進,很多羌族人的穿戴漸被同化。正是在這樣一個同質化越來越嚴重的時代,民族特色鮮明的羌族服飾卻以其璀璨的光華吸引了來自當代世界越來越多的目光。我們尚未來得及對羌族服飾所隱藏的文化信息做出全面解讀,就已經面臨很多與服飾相關的文化信息悄然逝去的現狀。這不能不引起民間文藝工作者對羌族服飾文化多元化的關注,不能不喚起有識之士保護、搶救、傳承羌族服飾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古代史籍中關于羌族服飾的記載極為少見,今天羌族服飾又面臨著被同化和異化的趨勢。因此,從文化的視角對羌族的服飾進行搶救性普查和收集,從文化遺產的角度對羌族的服飾進行探究和梳理,揭開神話傳說的歷史烙印,展示圖騰崇拜的人文因子,解析宗教信仰的心靈密匙,描繪綺麗多姿的審美特色,從而將隱藏在羌族服飾中的文化密碼次第揭開,把投射在羌族服飾上的歷史印記真實地記錄下來,完整全面地保留起來,原封不動地傳承下去,已成為刻不容緩、時不我待的緊迫課題。
作為《中國服飾文化集成》的一部分,《羌族服飾文化圖志》一書從文化人類學的視角,向我們展開了羌族人民生機勃勃的日常生活,瑰麗多姿的民族文化,豐富多彩的民族服飾:打開這本書,仿佛穿越回了那個素錦華袍、烏鬢綴花的年代……那些美麗的羌族衣裳,帶著真實生活的溫度從生動的圖畫與翔實的文字中向我們翩翩走來,如同一簇簇嬌艷的花朵,向我們展示著歷史的洪流中那一份不散的自然與春色。在人們追求品牌、服裝款式不斷翻新、高度淘汰的今天,這山谷里不變的云衣,就變成了一種軟性的力量,變成了一條文化與記憶的線索,變成了一種眷戀和哲思的圖騰,變成了一種溫存與質樸的德性,更加值得玩味與珍存。
(作者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作者:羅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