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忠縣白公祠與洛陽“唐少傅白公墓祠”齊名,是我國僅有的兩座白公祠之一。忠縣白公祠臨長江依山而建,俯瞰江山,氣勢恢宏。門聯上“遺澤被山川萬民長憶賢刺史,宏篇映日月百世同仰大詩人”的詩句,道出了人們對大詩人白居易的景仰和追慕。
忠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超過2300年,是巴文化、鹽文化和忠文化的主要發源地之一。境內有被稱為地下活24史的“中壩文化遺址”和著名的“哨棚嘴文化遺址”。這里出土的數十萬件珍貴文物,完整呈現了忠縣歷史5000年不斷代的奇跡。“以首代城”的巴國將軍巴蔓子、“有斷頭將軍,無投降將軍”的巴郡太守嚴顏、唯一以女性身份載入正史將相列傳的明朝女將軍秦良玉,都是忠縣忠文化的代表人物。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唐太宗李世民感念巴蔓子、嚴顏二位將軍,以意懷忠信為名,賜名忠州,下轄5縣。忠縣由此成為我國唯一以“忠”為名的州縣。
公元780年至818年的38年間,唐王朝先后將3位宰相和大詩人白居易貶到忠州為官。780年(唐建中元年),宰相劉晏被貶為忠州刺史;795年(唐貞元十一年),宰相陸贄被貶為忠州別駕;796年(唐貞元十二年),宰相李吉甫被貶為忠州刺史。公元818年(唐元和十三年),“江州司馬”白居易被明升暗貶,溯江而上就任忠州刺史,820年奉詔回京,官拜司門員外郎。在忠州短短兩年,白居易以兼濟之心造福一方,留下了許多親民愛民的故事和百余首傳誦至今的忠州詩詞。
818年春,白居易從江西九江啟程溯長江而上,穿三峽到達忠州,發現這個江邊小城連條能跑馬車的平路都沒有。從繁華的京城一步一步流落到如此荒蠻之地,46歲的白居易幾近絕望。當晚寫就的《初到忠州贈李六》怨嘆:“好在天涯李使君,江頭相見日黃昏。吏人生梗都如鹿,市井疏蕪只抵村。一只蘭船當驛路,百層石磴上州門。更無平地堪行處,虛受朱輪五馬恩。”刺史可乘用五馬朱輪的專車,但忠州盡是崎嶇陡峭的石磴路,只能“虛受朱輪五馬恩”了。詩人不能如愿逃離這偏僻閉塞之地,只能通過《招客夜飲》麻醉自己:“惟有綠樽紅燭下,暫時不似在忠州。”
史書記載,白居易任忠州刺史“忠國事,勞民事,勸農生產、鼓勵農桑,身先躬行、省事寬刑、憐老愛子,開山修路、植樹種花、與民同苦樂”。據傳有一次,白居易看見一位老翁在大冬天穿著草鞋行路,便把自己的一雙棉鞋送給了他。一次在忠州城內巡視時,詩人看到一個小伙子愁容滿面,詢問得知因為雙親去世得早,他沒有來得及學會祖傳的烤餅手藝,生意日漸蕭條。詩人親手將京城烤餅的技藝傳授給他,于是有了當地名小吃“香山蜜餅”。就任刺史后,忠州連續兩年大豐收,白居易在衙前宴請府吏和州民,興高采烈地欣賞“蠻鼓聲坎坎,巴女舞蹲蹲”。他還去書院視察、授課,與當地文人雅士探討和習作民間詩歌。政務之余,詩人致力植樹種花美化環境,使州城東山坡變得“……百果參雜種,千枝次第開。……紅者霞艷艷,白者雪皚皚;游蜂遂不去,好鳥亦棲來”。白居易也由此成為忠州最早的“綠色市長”。
接到赦還京師的詔命時,白居易已深深迷上了這里。他與花告別,與竹告別,與忠州的一草一木告別,慚愧自己為忠州做得太少并殷殷寄望接任者:“二年留滯在江城,草樹禽魚盡有情。何處殷勤重回首,東坡桃李種新成。……樓上明年新太守,不妨還是愛花人。”(《別種東坡花樹》)“我去自慚遺愛少,不教君得似甘棠。”(《別橋上竹》)還京途中,他寫下多篇回憶忠州的詩,“時時大開口,自笑憶忠州”,稱贊忠州“巫峽中心郡,巴城四面春”。白居易在忠州只有短短兩年時間,卻先后寫了104首詠嘆忠州的詩詞,即使置身喧囂繁華的京師,也是“每看闕下丹青樹,不忘天邊錦繡林”(《西省對花憶忠州》)。忠州,從此成為白居易畢生的牽絆。
忠州人也感念和愛戴這位“公仆”式的父母官,將詩人與劉晏、陸贄、李吉甫并稱為四賢,在宋代修建了“四賢閣”。明崇禎年間,忠州知州馬易從倡議專門為白居易建祠祭祀,并期望“后之君子,從而恢拓之,與巴山蜀水共長也”,“州人無不樂從”。清道光十年,又擴建了忠州白公祠。
忠縣是名副其實的“漢闕之鄉”。在全國發現的32座漢闕中,忠縣獨占5座。1994年,考古學家在忠縣烏楊鎮將軍村發現大量漢墓群,后經4次大規模發掘,共發現漢墓200余座。其中從嚴氏墓葬群出土的國家一級文物漢代烏楊闕,已移至重慶三峽博物館作為鎮館之寶。其他幾座漢闕,目前仍珍藏在白公祠中,成為游客撫今追昔的又一個文化平臺。
(本報記者 張國圣 本報通訊員 陳凱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