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外省 >> 瀏覽文章

鄔達克的家,重新敞開門——一次社會力量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嘗試

2015/7/1 11:08:20 點擊數: 【字體:

 

鄔達克的家,重新敞開門——一次社會力量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嘗試

圖為修繕后的鄔達克舊居外景 顏維琦攝

 
    “鄔達克的建筑過去是,現在是,并將永遠是上海城市輪廓的一抹亮色。”

    ——貝聿銘

    上海市長寧區番禺路129號,一幢英國鄉村風格的別墅藏身樓宇之間。這里曾是鄔達克在上海的家。1947年2月,54歲的鄔達克攜家帶口悄然離開上海,一起帶走的還有這幢房子里的一扇鑲板門和一張繪圖桌。

    70多年過去,行走在這座城市,依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鄔達克的存在。他是近代上海一位無法繞開的建筑師:1918年至1947年,鄔達克定居上海期間,設計了超過65件建筑作品,大部分保存至今,包括國際飯店、武康大樓、大光明電影院等在內的24幢建筑先后被列入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他的建筑理念、文化和作品,豐富了上海的建筑文化與城市輪廓線。

    這樣一位在中國近代建筑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的建筑師的舊居,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荒蕪破敗,寂寂無聞。直到一次政府支持下社會力量參與的嘗試,為它帶來轉機。鄔達克舊居的新生,能否為名人舊居的保護探出新路?今年“文化遺產日”前夕,記者來到這里實地探訪。

    老房子的重生

    劉素華是鄔達克舊居保護修繕工程的投資人之一,2008年一個冬天的下午,她和友人第一次來到番禺路129號,舊居幾成廢墟,眼前一片破敗。這幢完成于1931年的房子,年久失修,像一位顫巍巍的老人,光芒黯淡。為鄔達克的作品和他的傳奇人生所感染,劉素華和另一位投資人決定投資舊居的修繕和保護。“一位漂泊的異鄉人,在這里成就了夢想,將自己熔鑄進了這座城市的歷史。”劉素華說,這不能不說是上海的一個動人的文化傳奇。

    鄔達克設計的著名的國際飯店,曾是數十年間上海灘乃至亞洲的最高層建筑,被當時的人們稱為最接近星辰的地方。鄔達克還創造了諸多第一:遠東地區最豪華的住宅——吳同文住宅;上海第一家裝配空調的醫院——宏恩醫院,還有大光明電影院、武康大樓等等,都是鄔達克的經典之作,這些建筑已成為今天上海記憶里最華彩的一章。

    很難有建筑師能夠和一座城市保持這樣深刻的聯系。在上海,有一群鄔達克迷,他們行走于鄔達克建筑之間,尋找、記錄建筑背后的故事。“如果說,建筑師的作品或多或少會被時尚潮流所左右,在很大程度上會屈服于業主的喜好,那么建筑師自己的住宅則更能體現建筑師的生活態度和建筑品位。”

    鄔達克舊居于2011年開始修繕。這一年,出版人徐林林也走進這里,計劃拍攝舊居修繕過程的照片。與劉素華一拍即合,于是有了編纂《鄔達克的家——番禺路129號的前世今生》的計劃。徐林林找到了畢業于同濟大學歷史建筑保護專業的馮立,邀請他擔任中文撰稿。多年來馮立一直關注鄔達克在上海的建筑。當他走進番禺路129號時,被深深震撼了——他不僅看到了鄔達克留下的建筑遺產,更看到了設計者本人的住宅,還有許多保留下來的珍貴的設計圖紙。

    除了鄔達克舊居保留的建筑圖紙外,鄔達克的太太生前將鄔達克畢生的建筑圖紙、資料以及大量的歷史照片捐獻給了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圖書館。這些史料讓舊居的修繕變得有據可依。書稿的撰寫與修繕工程幾乎同步,記錄了這幢不尋常的老房子的涅槃之旅。

    盡管找到了大量的圖紙和歷史照片,修繕工作仍然很不容易。建筑材料工藝的失傳、建筑史料信息不足等都是歷史建筑修復面臨的挑戰。劉素華告訴記者,在鄔達克舊居外立面的修復中,屋頂煙囪的修復值得一提。主樓立面上的兩個大煙囪由清水紅磚砌筑,砌法獨特,是都鐸復興風格的一個標志。然而,多年風吹雨淋使得不少磚塊開始風化,缺損部分必須找來同質的紅磚碾成粉再調黏合劑補上。修繕時還發現了當年傭人房的煙囪基座,為了讓舊居的北面生動起來,與主樓煙囪形成呼應,修繕時按照主樓煙囪進行修復,為此專門回收了一批老磚料,重現當年的砌磚工藝。屋頂瓦片的修復,外立面的露明木構架、門窗、落水管等構件的修復,以及室內裝飾物的修復,處處嚴謹,務求“修舊如舊”。

    喚醒建筑的生命

    鄔達克出生在今斯洛伐克境內的班斯卡-比斯特里察的一個小鎮,大學畢業后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被俄軍俘虜。1918年,他從戰俘轉移的火車車廂里跳車,一路輾轉,經哈爾濱來到上海。正是這一跳,成就了上世紀初葉上海灘最受歡迎的著名建筑師鄔達克。

    在對舊居史料的鉤沉中,舊居所處的“哥倫比亞住宅圈”也隨之浮現。鄔達克舊居所在的番禺路原是一片農田,1925年由公共租界越界辟筑,起初命名哥倫比亞路。是年,美商普益地產公司陸續購進哥倫比亞路、安和寺路周邊土地百余畝。隨后推出“哥倫比亞住宅圈”開發計劃,聘請鄔達克設計花園別墅,將美國式的鄉村生活移植到西上海,鄔達克把自己的家也安在這里。

    鄔達克對家的設計,折射出他本人對于建筑的態度。鄔達克在上海時,曾在給家人的信中寫道:“建筑不一定總要創造出新的東西,因為新的環境、新的挑戰、新的材料總會自己催生出新的解決方案。”他受聘根據每個業主的需求設計不同風格的別墅,但一個共同的特點是,鄔達克不拒絕將時興的材料與技術使用在傳統風格的別墅上——比如,鄔達克舊居總體采用磚木結構,在屋架關鍵受力部位則使用鋼結構;衛生間地面用了鋼筋混凝土,閣樓及陡坡面結構采用現代輕木結構,確保這是一個能夠代表當時先進建造技術的房屋。

    “鄔達克賦予了建筑生命,它就有了生命的屬性,我們的工作無疑是喚醒了這幢建筑的生命。”劉素華如是描述。記者看到,修繕后的鄔達克舊居,一樓是免費對民眾開放的鄔達克紀念室。這里還是中國建筑學會授予的全國首批建筑科普教育基地。時常有建筑文化論壇、音樂會、藝術展等形式多樣的文化藝術活動在這里舉辦。劉素華說,希望在這里搭建一個中外文化交流、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的創新平臺,讓更多人認識鄔達克,感受與之相關的城市記憶。

    舊居保護的新路

    圍繞鄔達克舊居的修繕和保護,多方的探索還結出了另一個果實——文化遺產保護不能一味躺在政府身上,需要更多地激活民間力量。

    2003年,鄔達克舊居被公布為長寧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2005年,舊居被列入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名錄。這僅僅是保護的開始。舊居的產權屬于長寧區教育局。2008年,長寧區教育局委托同濟大學房屋質量檢測站對鄔達克舊居做檢測工作。2010年12月,劉素華、朱建英共同投資的大鈞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與長寧區教育局簽約,租賃并投資修繕鄔達克舊居。

    劉素華坦言,就不菲的修繕和裝修投入,還有日常運轉費用來說,作為鄔達克紀念室和鄔達克舊居的文化交流空間顯然無法收回投資。但從無形價值的層面來說,將鄔達克舊居打造成文化品牌,在品牌基礎上衍生其他相關的文化產業機會,不妨做一次文物及歷史建筑保護和再利用的創新嘗試。

    在《鄔達克的家——番禺路129號的前世今生》一書的序言中,上海市文廣局局長胡勁軍寫道:“長期以來,政府一直是歷史文化資源保護的主體,而歐美各國在政府的引導下,民間力量對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已經發揮相當大的作用。鄔達克舊居項目引進民營資本對其進行保護性修繕和利用,拓展了文物保護建筑和名人舊居修繕與保護的新路徑,探索了政府部門、專家作用和社會力量致力于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新機制。”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