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駐內蒙古記者阿勒得爾圖)7月1日,經內蒙古民族文化建設研究工程領導小組審定同意,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向社會公布了內蒙古十大文化符號,分別是內蒙古大草原、馬頭琴、那達慕、蒙古包、成吉思汗、草原英雄小姐妹、蒙古文、敖包、蒙古馬、紅山玉龍。
為發掘、傳播、弘揚內蒙古歷史文化,促進民族文化強區建設,內蒙古社會科學院于2013年9月成立課題組,承擔“內蒙古民族文化建設研究工程”課題,專題開展內蒙古文化符號調研。課題組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共征集到內蒙古文化符號210項,為便于開展調查和調查結果較為集中,在征集到的210項文化符號中,確定了較有代表性的30項文化符號,作為內蒙古十大文化符號備選項目開展問卷調查。這份問卷設定了文化符號的內涵、范圍,列出了可參考的內蒙古文化符號。問卷調查受訪人有74%為內蒙古居民,城鎮居民占到93.66%;漢族占37.86%,蒙古族占41.51%,其他民族占20.63%,回收的問卷具有廣泛代表性。
有關人士表示,此次評選出的內蒙古十大文化符號,進一步明確、提升和傳播了內蒙古地區文化特色與形象;在推薦、評選過程中,激發了人民群眾關注文化、認知文化、建設文化的熱情和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