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烏魯木齊8月11日電 (記者 孫亭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陳凌11日表示,此前被考古學家們認為始建于唐代的新疆阿克蘇地區新和縣的通古斯巴什古城,經過最新考古研究發現,它的始建年代“可能會早到西晉”。
目前,陳凌正帶領考古隊員在通古斯巴什古城北門甕城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是次發掘是“安西大都護府考古”項目內容之一。該項目旨在研究唐朝中央政府設立的安西大都護府及其整套管理和防御體系究竟如何構成等系列問題,厘清安西大都護府相關軍政建置體系。
通古斯巴什古城位于新和縣城西南,古城現存面積約5.7萬平方米,南北約250米,東西約230米,周長約825米,方形,用土坯砌成。墻基寬約4~8米,墻體殘存最高可達7米。其原名“托古孜巴什”,在當地語言中意為“九城之首”。在當地發現的唐代古城群中,該城規模最大、居于中心地位,研究者們從該城入手,希望解決有關安西大都護府的種種疑難問題。
陳凌說,在通古斯巴什古城北門甕城遺址出土了一些等級可能比較高的文物,比如貼金的墻皮,或者是雕塑的城塊,比如刷了金石粉的木構件城塊等,這表示該建筑不僅規模大、體量大,而且它的底可能比較高。
依據土層的堆積,目前出土文物等情況,陳凌推測通古斯巴什古城的始建很可能要早于唐代。
“我們今年單揭開表土之后采集的、挖掘的像五銖錢或者小五銖等的數量都不少。大家原來估測(古城)是唐代的,我在2014年的時候曾推斷它恐怕要比唐代早一些,從今年(發掘)情況看它可能會早到西晉。”陳凌說。
作為唐代經營、管理西域的最高政治、軍事機構,安西大都護府為當時西域政治、軍事中心,向來為學者重視。陳凌表示,應將中央王朝管理西域所設置的系列軍事、政治建置視為一個整體系統,盡可能研究探索該系統的整體面貌、有機構成。具體細節也非常重要,有助于加深和豐富對于古代西域歷史文化的認識,這對尋找確定安西都護府遺址也是有益的。
據悉,“安西大都護府考古”項目所需時間很長,為此,除常規考古調查發掘外,考古專家還將借助新科技手段和信息處理方式。據悉,在考古工作開展前,考古工作者已先期對遺址做高精度測繪、航拍及三維掃描,如此可更多地保存遺址未發掘前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