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外省 >> 瀏覽文章

北京話并非來自滿語 南京官話、盛京官話是其源頭

2015/11/5 16:22:50 點擊數: 【字體:

  “現在的國語,嚴格來講,有十分之幾是滿洲人的音韻,好多字音都不是漢人所有。”這是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的判斷,意思是北京方言來自滿語,并非純粹的漢語。此觀點在清末民初影響甚大,至今余風尤烈。
 
  確實,北京方言中有大量滿語借詞,比如邋遢、貓兒膩、捅婁子、作踐、麻利、哈喇子、姑娘等,此外漢語第一人稱復數歷來只有“我們”,而“咱們”則出自滿語,此外漢語在第二人稱和第三人稱上向無敬語,“您”“怹”(音貪)也來自滿語。
 
  據明末來華的西洋傳教士利瑪竇記載,當時北京沒有zh、ch、sh等音,這似乎也是北京話不純粹的“證明”。再有就是“兒化音”,在八旗駐軍的青州、德州、西安、重慶、成都等均有,疑似出自滿語。且北京話的聲腔、音韻與郊區完全不同,卻與黑龍江語音相似,明顯受到滿語影響。
 
  此話題當年太平天國也曾提及,洪秀全在詔書中說:“中國有中國之語言。今滿洲造為京腔,更中國音,是欲以胡言胡語惑中國也。”
 
  但,這些說法并不成立。
 
  愛新覺羅·瀛生先生曾明確指出,滿語中并無兒化音,全國使用兒化音的地方也遠多于八旗駐防地,況西安、青州等地雖有兒化音,但方言與北京話相去甚遠,豈有只傳兒化音不傳其他之理?事實上,明末文獻已有比較完整的兒化音記錄,可見這是中原語音自身發展的產物。
 
  那么,北京話究竟是怎么來的呢?
 
  北京話有兩個源頭,一是南京官話,這是元末和明代北京的主要語言,二是盛京(即沈陽)官話,這是漢八旗的主要語言,加上漢人奴仆等,清初駐扎北京內城的人口中,漢人占了42.6%,故瀛生先生說:“清初八旗漢軍將遼東語帶到北京,形成清代北京話。”
 
  清代初期,因大量使用漢員,官場仍以南京官話為主,隨著它與盛京官話的融合,最終形成了北京官話,據西方外交官觀察,至遲1850年左右,北京官話已壓倒南京官話,成為官場的通行語言。但當時不同階級的北京人所說的北京話頗有不同,官場文人偏南京官話,販夫走卒偏盛京官話。
 
  1903年,清政府頒布《學堂章程》,規定:“以官音統一天下之語言,故自師范以及高等小學堂,均于國文一科內,附入官話一門。”這是北京話被定為普通話標準之始。
 
  北京話音高,且有些音南方人不易分辨,致一些人對此存抵觸情緒,但將語言與當時政治環境結合起來,甚至附會成外來語言,這就不夠客觀。
 
  其實,在元雜劇中就有不少后來北京話的影子,但那時北京通行的是北方方言,元中后期統治者曾想將其設為官話,但未成功,只好易以南京官話,但這至少可以證明,北京話脫胎于北方方言,后兼收并蓄了南京官話、滿語、蒙語等的精華,所以生動活潑、表現力強,而這也正是為什么,北京涌現出這么多優秀作家。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北京晨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