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外省 >> 瀏覽文章

德化存留柴燒龍窯 窯工:燒一次窯,就要掉一層皮

2015/11/12 18:03:17 點擊數: 【字體:

  德化月記窯歷400年薪火不熄,盡管已有現代化窯爐,但這里仍然堅守著一群窯工,他們堅持手工燒瓷,在溫度高達1300℃的窯爐旁,揮汗如雨——

  今年5月30日,世界手工藝理事會專家組全票通過,授予德化縣“世界陶瓷之都”稱號。作為中國三大古瓷都,德化向來與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齊名。此次,德化何以能贏得這一殊榮?

  日前,來自全國各地的40多家晚報記者共80多人陸續來到泉州德化,參加“行進中國 精彩故事”全國晚報總編、記者走進“世界瓷都”德化采訪活動。為期三天的采訪,中國陶瓷電商峰會、泉州“東亞文化之都”和德化“世界陶瓷之都”的魅力已成為大家談論的焦點……

  借力海絲 “擦亮”德化瓷

  早在宋元時期,德化陶瓷就伴隨海上絲綢之路,風靡全世界。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圖泰稱贊“德化瓷器首屈一指”,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盛贊德化“制造的碗及瓷器,既多且美”。宋代沉船“南海一號”、清代沉船“泰興號”發現的大量德化瓷,見證了古代德化陶瓷出口的輝煌歷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派代表、達卡辦事處總代表卡貝斯說:“德國邁森瓷廠是從仿制德化瓷開始的,作為德國人,我希望有機會實地感受德化瓷。”

  今天的德化陶瓷產品,八成銷往19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陶瓷工藝品生產和出口基地、中國首個出口陶瓷質量安全示范區。

  德化縣長歐陽秋虹告訴記者,“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對德化陶瓷振興帶來新機遇。現在正著手搭建面向世界的中國陶瓷在線交易平臺和陶瓷全球購平臺,大力發展跨境電商,爭創中國電商示范基地和最大的陶瓷電商產業基地。

  為了更好地“擦亮”德化陶瓷品牌,德化在連續三次獲評“中國瓷都”的基礎上,去年初啟動了“世界陶瓷之都”申報事項,并順利通過初評、復評。

  縣委書記吳深生表示,下一步德化將從文化保護抓起,幫助企業和大師,做強產業,做優城市。目前,德化開始制定“中國白”復興計劃,加強和五大洲的代表聯系合作,組織德化名瓷到世界各地展出。同時,加快建設世界瓷藝城,引導網商把德化琳瑯滿目的產品銷得更遠,提高占有率和美譽度。

  文化+陶瓷 開創“大城關”

  “德化縣政府對發展陶瓷產業十分重視,尤其是陶瓷技藝傳承從小學生抓起,這是未來手工藝可持續發展最基礎的一點。同時,德化對歷史遺跡、文化方面的保護也做得很好,值得很多國家學習。”世界手工藝理事會亞太地區主席加達·易加薇說。

  德化是目前已知最早燒制原始瓷的窯口之一。早在唐代,德化人就編撰了世界上最早的陶瓷專著《陶業法》,繪制了世界上第一幅陶瓷工廠規劃設計圖《梅嶺圖》。從西周至今,德化窯火從未間斷,陶瓷文化一脈相承,這在中國乃至世界陶瓷史上都非常少見,先后榮膺中國瓷都、中國陶瓷歷史文化名城稱號。

  德化人還摸索出獨樹一幟的陶瓷手工技藝,尤其是捏、塑、雕、鏤、貼、接、推、修等“八字技法”,代代傳承。2006年,德化瓷燒制技藝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為了更好地傳承,當地不僅將陶藝課引進小學課堂,還創辦泉州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德化職業技術學校,培養了一支近6000人的老中青陶瓷藝術人才梯隊;與韓國、丹麥、美國、日本等國家開展陶瓷文化交流,不斷推動陶瓷技藝傳承創新。

  目前,德化全縣有陶瓷企業1400多家,陶瓷產值突破170億元,陶瓷出口增加到123億元。同時,經過近30年發展,陶瓷企業占德化縣城企業的比重從1980年的13%上升到90%,從業人員達到十多萬人,產值從29%提升到90%,縣城建成區從1平方公里擴大到21.6平方公里,城鎮化率從14.5%擴大到72.3%。德化靠發展“小工藝”,培育了“大產業”,開創了以“大產業”為支撐的“大城關”發展模式。

  世界手工藝理事會拉丁美洲地區主席阿爾伯托·博托拉扎表示,希望德化進一步當好表率,帶領世界其他城市手工藝的發展。”

  “燒一次窯,就要掉一層皮”

  10月29日,冒著淅淅瀝瀝的秋雨,來到德化三班鎮蔡徑村,盤旋的小山道,古老破舊的院落邊,依舊燃燒著爐火,依舊有窯工在守望著……這就是依山而建,呈火車車廂狀,青石壘就、古樸蒼涼的月記窯,400多年過去了,作為德化唯一一條尚在使用的柴燒龍窯得以保存,是因為它是德化古龍窯的“活化石”,是研究我國古法燒制柴窯的必選之地。

  在窯邊的老藝人講,月記窯屬于老龍窯,本地人稱“蛇目窯”。這座老龍窯有7個窯門,供裝窯出窯用。窯身分布著13個窯目,用于添加柴火,老窯東側的小道邊堆滿了木柴。

  “今天早上,瓷器的泥坯已經進窯,也就是裝窯。這一爐大概有一萬多件吧。這一燒要72個小時,雖然是傳統的柴窯,窯溫也會達到1300℃,這全憑了老窯的特殊結構形成的。”幾名頭戴草帽、光著上身的窯工一邊從窯目中觀察,一邊說。

  “窯頭”馮清芳說,一窯瓷的好壞全看他了。

  窯頭絕對是個技術崗位,裝窯的層次、密度,柴火的添減停始,窯溫的把控全在他。在這里,他是個舉足輕重的角色。62歲的馮清芳從19歲開始就在月記窯做瓷、燒瓷,對這座老窯有著特殊的感情。現代化的窯爐興起,如今德化燒制瓷器的龍窯尚保留4條,其中燒制歷史最為久遠的就是月記窯。馮清芳說,每次裝窯得5天時間,要燒上3天,出窯再用5天,半個月就過去了,窯工們就是這樣日復一日堅持著。

  一名姓陳的工人說,夏天是窯工最怕的季節,天熱得不想說話不想動,甚至不想吃飯,一天到晚不停喝水還覺得口干舌燥。點火了才是他們最辛苦的時候,每一批瓷器從進窯到出窯,都要用猛火燃燒兩三天,灶里的火不間斷,保證溫度保持在1300℃。窯工們也要在類似蒸籠的環境中工作三天兩夜,而且必須死死盯著窯目里的火勢,隨時準備添柴。“我們天天都要喝綠豆湯,還是覺得不解暑。”

  窯目里的火越燒越旺,窯室周邊的空氣仿佛也開始燃燒。“燒一次窯,就要掉一層皮。”馮清芳面露笑容地說,“點火后,工人們兩班倒,除了盯著窯目的火勢,就是投入柴火,直到瓷器燒成,窯目熄火。”
  馮清芳曾經也到其他企業看過電瓷窯的使用,“確實干凈輕松,泥坯放進去,門一關電閘一推就萬事大吉。工人們可以穿著白大褂燒瓷,我也很羨慕,但我們的窯爐不能變,它代表著德化陶瓷的歷史,我希望將來的人都能看到,先輩們就是在這種窯爐里燒出了舉世聞名、精美絕倫的德化瓷。”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北京晚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