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西安市西北郊的漢長安城遺址,是中國保存完整、遺跡豐富、文化含量較高的都城遺址。但因為“被動保護、限制發展”,遺址內5萬多居民曾經只能從事傳統、低效的農業生產。經年累月,“圍城”內、外經濟發展差距越來越大。
近三年來,西安市將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列為事關西安長遠發展的“五項重點工作”之一。截至目前,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已成為集文物保護、文化傳承、城市建設、產業培育、民生改善為一體的綜合工程:平穩完成申遺區9個村1.5萬人1315家企業搬遷,實施文物本體保護展示工程162處,完成了1萬余畝土地整理和環境整治。
中共西安市委書記魏民洲說,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工程不僅更好地保護展示了民族精神的文化基因,還徹底改變了該區域臟、亂、差的形象,釋放了遺址區群眾夢寐以求的“發展權”。
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西安有著3100年的建城史和1100年的建都史。多年來,西安市以“保護優先、新舊分治”作為城市建設基準,按照“規劃一張藍圖、保護一把尺子”的要求,以最嚴格的標準和措施保護歷史遺存。同時按照“適度開發、合理利用”的原則,相繼完成了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漢長安城大遺址保護特區等一批重大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中國城墻看西安,西安城墻看南門。2014年完成提升改造的西安城墻南門景區,為市民與游客的現實生活、文化體驗創造了更好條件。記者看到,信步走在面積約3萬平方米的城墻南門廣場上,寬闊的御道、巍峨的南門城樓與碧波蕩漾的護城河、青灰色的城墻等渾然一體,水、城相映的全新景觀進入眼簾。千百年的歷史融入了現代人的城市生活中。
西安旅游設計研究院院長程圩說,南門景區改造提升體現了文物保護、交通改造、生態提升、文化展示、民生福祉的有機結合,使城墻南門成為富于情感和溫度的“歷史活化石”。
為了在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之間找準契合點,在張錦秋院士為代表的專家團隊支撐下,近年來西安市還相繼建成了大唐芙蓉園、天人長安塔、樓觀道文化展示區等一大批匯聚民族元素、歷史元素、文化元素的標志性建筑,實現了歷史傳統與時代特征相得益彰。
西安市市長董軍表示,西安市圍繞延續歷史文脈加快宜居城市建設,顯著改善了群眾生活環境,也使更多歷史文化遺產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實現了保護文物、傳承文化、改善民生、提升城市的多重效應,讓這座古老的城市更具特色、更加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