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會,是中國的古老民俗活動,《北京風俗類征•市肆》引《妙香室叢話》道:“京師隆福寺,每月九日,百貨云集,謂之廟會。”隨著歲月的推移,廟會逐漸淡化了宗教的色彩,日益顯現出文化的味道。在京城,每逢新春佳節,總會有各式各樣的廟會,記錄著傳統,傳承著文化。在2015年,93號院博物館首屆迎新胡同廟會的成功舉辦,讓更多人得以尋找老北京,感受老傳統,在社會各界廣受好評。近日,記者獲悉,1月22日至2月1日期間,93號院博物館將舉辦第二屆迎新廟會。屆時,眾多非遺傳承人將與廣大游客一起,度過一個紅紅火火的中國年。
尋找老北京,記住老傳統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在講話中提到,要讓人人看得見山、望得到水,記得住鄉愁。鄉愁總是與古老的民俗文化密不可分,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現代元素的不斷沖擊,古老的民俗不斷被邊緣化,更有甚者,正面臨著消亡的危機。我國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莫能例外。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正是中華文化的凝結與集中體現。無法保護好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就無法真正理解傳統;無法傳播好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就無法真正記住鄉愁;無法傳承好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就無法真正迎來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首屆93號院博物館迎新胡同廟會現場
93號院博物館以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己任,不遺余力地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播與傳承。在廟會舉辦期間,會有包括兔爺、臉譜、篆刻、面塑、烙葫蘆、堆繡、蛋雕、毛猴、剪紙、繩結、風箏、彩蛋繪制、絨花等傳統非遺的技藝體驗活動。游客們可以與非遺大師們一起,體驗傳統非遺的精妙技藝,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具有濃郁老北京生活氛圍的胡同里,體味真正的老北京文化,相信在93號院博物館中,您一定會度過一個別具特色的中國年。
首屆93號院博物館迎新胡同廟會現場
首屆93號院博物館迎新胡同廟會現場
據悉,在本屆迎新廟會上,所有體驗者均有機會獲得由93號院博物館送出的精美禮品一份。
活動多多別錯過
古老民俗今又見
記者了解到,在1月22日的開幕式上,93號院博物館將舉辦一系列的傳統民俗活動,打花棍、踩歲、跨馬鞍、請福字、送窗花、派發灶糖,所有這些民俗活動,無不是對平安喜樂的美好祈愿。
打花棍在中國由來已久,在老北京的大小廟會上,總會看到打花棍的身影。在93號院博物館的迎新廟會上,當然也少不了這一古老的民俗,打花棍的風采將重現在人們眼前。
踩歲,又稱“踩祟”,是一種古老的民間習俗,也是春節風俗中最具特色的祈福形式。在《燕京歲時記》中有這樣的記載:“除夕自戶庭以至大門,凡行走之處遍以芝蔴秸撒之,謂之跴歲。”踩碎芝蔴秸,取“碎”與“歲”的諧音,且民間早就有“芝麻開花節節高”的俗語,芝麻秸也是對于美好生活年年登高的的寓意,為的是討口彩、圖吉利。
跨馬鞍是我國的傳統民俗,“鞍”“安”同聲,取其“平安”之義。而平安喜樂,無疑是人們最大的祈愿。
在開幕式現場,篆刻藝術家段京良還將為大家現場演示寫福字,在段京良的指導下,游客們可以自己書寫福字,為新年添福氣。
傳統游藝項目:博物館中嗨翻天
在93號院迎新廟會活動期間,除了傳統非遺項目的體驗活動之外,還會有一系列游藝項目的體驗活動舉行。抖空竹、翻繩、翻花、踢毽子、風車、羊拐、升官圖、風箏、鐵環,這些曾經無比熟悉的游藝項目,再次走進人們的生活當中,在游戲的過程中體味傳統,當然是融融冬日里的不二之選。
傳統非遺體驗項目一覽:
日期 表演項目 指導老師
1月23日 蛋雕 楊曉康
1月24日 烙葫蘆 王兆庚
1月25日 毛猴 邱貽生
1月26日 兔爺 張忠強
1月27日 剪紙 周慧巖
面塑 蘇栩
1月28日 堆繡 靳明
1月29日 彩蛋 趙偉
絨花 梁大成
1月30日 篆刻 段京良
1月31日 繩結 吳秀蓮
風箏 趙鐵民
2月1日 臉譜 趙永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