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寧區東山街道有一個神秘的佘村,那有一處距今300多年的徽派建筑風格古民居,這也是南京地區迄今發現的保存最完好的江南文化優秀古建筑群。日前,《南京市江寧區東山街道佘村保護規劃》向社會公示,佘村的潘家住宅、潘氏宗祠、古井、古塘等有望得到規劃保護,并向游客開放。
徽派古民居300歲了
北面是青龍山、南面是大連山,村頭有面積很大的水庫,佘村由于道路的不方便而獨立田園間,十分幽靜。
據資料記載,江寧佘村古民居及祠堂是明末清初當地一位潘姓富商修建的,占地5000平方米,整個建筑群分3個宅院,每宅均為三進穿堂式高墻深院。各宅院建筑格局完整,大廳、客廳、住房、書房、廚房、雜屋、廁所、下水道、古井等建筑以及室內外裝飾均保持了原樣。
去佘村就是要看潘氏宗祠和潘氏住宅,尤其是潘氏住宅,為南京市級文保單位。南京民間收藏愛好者高松說,“潘氏住宅,像徽式建筑,但又具有南京地域特色風格,青磚黑瓦,不像徽式粉白的墻壁。大院分三個宅院,每宅三進,共計60余間,均為三進穿堂式高墻深院,造型美觀,布局巧妙;也有說法,大院應是七進。”
另外,在穿越村莊的上佘路上,也有一小片保留完整的明清風格民居,馬頭墻,黑瓦白墻,非常原始、漂亮。
村里“九龍埂”的傳說
除了建筑本身,每一個古村落總是伴隨著很多美麗的傳說。
在村子的東北側有一口古井,村民們傳說這井唐代就有了,而記載顯示,村子產生于元末明初,這樣看,這口古井則是村子里最年老的物件。古井現在仍然有水,但是不能喝了,村民們的生活污水已經滲漏到井里,井水的化學物質已明顯超標。
村子里還有一汪水塘,名字很有意思,“生鐵塘”,原來在大煉鋼鐵的時代,水塘里被扔進去很多生鐵,“很多很多”,到現在據說塘底下都是呢。
“九龍埂”也值得一看,現在雖然是一片菜地,但是這里卻是大有來頭。相傳,佘村以前叫龍村,是專門出天子的地方。后來當朝天子聽說了這個典故,大怒,準備來滅村。這時一位法師站了出來,在村埂上據說是龍脊梁的地方插了一根竹子,斷了龍脈,也就不用再滅村了。插了竹子的地方,也就演化成“九龍埂” 了。
大宅只剩一戶人家
佘村歷史悠久,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然而歷史文化資源保護不成體系,政策資金難以落實到位,民眾的保護意識也有待加強。高松的調查顯示,古村周邊生態環境已經遭到破壞,許多文物古跡已經逐漸消亡。“300多年的潘氏住宅里,就剩一戶人在家,其他的院落被鎖了起來,有的當倉庫,有的養雞養鴨,還有很多墻壁都倒了!”
為了做規劃,江蘇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熊一羲多次去村里走訪,“潘氏宗祠現在是村委會所在地,保護得比較好。而最有價值的大院,少說有2/5已經被破壞。”并且大院有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面孔,它有六七扇門,但都鎖著,無法走到里面看看內部環境。
規劃兩條旅游線路
佘村現有文保單位兩處,其中南京市級文保單位1處,江寧區級文保單位1處,歷史建筑1處。對于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建筑,將保持原樣,修舊如舊, “整個潘家大院要整體修繕并騰空,以后作為專門的建筑藝術博物館。”并展示民國建筑文化、磚雕文化和木雕文化,展示佘村的歷史傳說、民俗風情、名人軼事、宗祠文化、傳統地名等。組織民間藝人、民間藝術表演隊伍,開展鄉村婚宴酒席等特色活動。
規劃中有兩條旅游線路。一條為外部游線,由上坊東吳墓——佘村水庫——佘村;一條為內部游線,從生鐵塘——九龍埂——明清建筑群。同時規劃1處綜合游客服務中心。潘氏祠堂也將回歸,在東側改建成村委會,恢復祠堂功能及文化活動中心。 劉海琴(原標題:南京發現保存最完好古民居群 300年老宅僅剩一戶)
來源:新民晚報 時間:2013年01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