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是廟前高蹺中的鷂子翻身、那邊是老鼠窟滾元宵系列……這人物造型捏的真叫個像了……”1月12日,太原市迎澤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廳內,參觀者望著這些以面塑展現的非遺絕活兒嘖嘖稱奇。陳列中的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品是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面塑藝術大師王博制作完成,作為一份特殊的“非遺檔案”,在此進行展出。
王博說,他受邀以面塑形式將一些無法在展廳進行展示的非遺絕活兒和非遺制作工藝展現出來,進行了幾個月的創作嘗試而成。雖然面人的制作方式比較簡單,但卻是一種藝術性很高的民間工藝品,“以非遺展示非遺,創作上更是有一定難度。”王博說,為了制作好這些“非遺人物”,他查資料、找照片、看錄像,從中挖掘老絕活兒的藝術特點,最后再進行藝術加工。
在王博家中,搜集來的各項非遺檔案有序排列,正在創作中的他根據所需隨手取材,面團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發飾和衣裳,頃刻之間,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便出現在眼前。王博說,表現“非遺人物”難在神似、動作、場面宏大、人物眾多上。為了展示傳統高蹺中蝎子倒鉤、鷂子翻身、金雞獨立等絕活,王博幾易其“稿”,反復修正,多次去老藝人家中揣摩動作形態,終于活靈活現展示出傳統的“上扁擔”“騎駱駝”“跳板凳”“過天橋”等高難度動作。
這種“惟妙惟肖面塑非遺人物”展示形式受到了參觀者們的喜愛,非遺老藝人們的認可。“很值得推廣”,太原市迎澤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廳負責人魏凱說。
王博說,他正在搜尋非遺遺跡、尋訪老藝人進行積極創作,用面塑為一些不能陳列展示的“非遺項目”做有型檔案,“這是財富,也是義務。”
來源:中國文化傳媒網 時間:201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