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年前"江蘇人"的田園生活:種稻打魚捏泥塑
2012/11/20 10:55:2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泗洪縣梅花鎮,秋收后的農田,看不到頭。農民翻過的地方,偶有陶片露出來。陶片都是8000多年前的。農田的所在地,正是順山集遺址。
南京博物院考古所的專家,發掘了遺址的一部分,找到了遙遠的古村落。8000多年前的先民們不僅過上了定居生活,還用上了灶,吃上了米飯,甚至還玩起了泥塑。這個考古發現,引起了全國頂尖專家們的關注。11月17~18日,北京大學、中國社科院,還有全國各地的30多位專家趕來,一探究竟。專家們認為,順山集遺址是目前江蘇省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遺址,把淮河流域文化起源向前推了一千多年。
南京博物院供圖
四大發現
千米環壕
包圍古村落
順山集遺址在一大片農田中,被一條田間小路一分為二。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林留根說,遺址面積非常龐大,一共17.5萬平方米。2010年起,南京博物院聯合泗洪縣博物館對這里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面積為2500平方米。“綠柵欄圍擋,都是遺址核心區,地上的白線,則是遺址上環壕(即深溝)的位置。” 這些白線都不是瞎畫出來的,都是經過鉆探,一點點摸索出來的。
確切地說,環壕是一條寬10米以上的,周長1000米左右的環形壕,這個壕最深可達3米。環壕,把遺址圍成了一個大圈圈,最遠處接近附近的一個水庫。環壕長什么樣?其中的一個斷面,可以看到黑乎乎的淤泥,像漏斗形,一層一層的,泥土顏色也不一樣。這些淤泥,應該都是后來堆積而成的。8000多年前,環壕中有水,還會有很多動物來喝水打食。現場,一根長長的麋鹿角依然深陷其中。
環壕的中心,便是江蘇最早的聚落,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村落。環壕的中間,地勢平緩,非常適合居住。“這里地處淮河中下游,歷來都是水患多,這個環壕除了防御外,還有擋水的功能。”專家說,8000多年前,人們已經想到要挖壕,這可見當時的人們已經非常聰明了。不過,這個壕,后期被廢棄,它的使命也就終結了。
定居生活
用移動的灶
在遺址的其中一個區域,考古人員找到了先民們居住的房址。房址上,考古人員畫出了一個個小圓洞,這些圓洞有的深,有的淺,都是用來插柱子的。
“那時候的房子,是圓形或者橢圓形的,房子有的大,有的小,最大的有25平方米,最小的也就幾平方米。”考古隊員甘恢元說。“找到墻了嗎?房門在哪里?” 專家們一一發問。甘恢元遺憾地搖頭,沒有找到房門,也沒有墻,8000多年了,墻早化作塵土了。不過,通過研究,可以知道,那時的房子,中間是一個頂梁柱,四周也是柱子支撐。
房址上,陶片很多,有的還是大塊的紅陶。這些陶片所在,被認為是灶臺的所在地。“這里有能移動的灶。”這句話讓現場的專家們感到震驚,“8000年前就有能移動的灶,太先進了。”這個移動的灶是什么樣的?在泗洪縣博物館,專家們看到了修復完好的灶,還有當時的“鍋”。最早的灶,非常有意思,是用豬頭形的支架,三個支撐在一起,上面架陶釜。之所以設計成移動的,可能是居住的需要,如果房子里面擁擠,可以移到屋外生火做飯;如果屋外太冷則移到屋內。
北京大學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說,房址、灶的發現,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經過上了定居生活,古人們從山洞中走出來,住進了窩棚中。“這里的房子,是改進過的窩棚。”而陶灶,李伯謙說,他也是第一次看到,應該是最好的發現,可以稱為“中華第一灶”。
田園生活
亦農亦漁
在環壕外,考古人員找到了兩處墓地,共92座墓葬。這些墓葬都是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成排成排地分布,有單人葬、雙人合葬,還有多人合葬的。其中一個墓中,至少發現了6具遺骨,經專家檢測,這些遺骨中其中三個死亡年齡大約是12~15歲。在考古現場,發現了碳化的稻谷,以及大量的陶片,這些陶片經過修復,變成了8000多年前的生活用品,有的是炊具,有的則是盛放糧食用的;還有的則是生活用的陶紡錘;另外,還發現了石質品,石斧、石錛、石磨盤、石磨球等。
那么,那時生活如何?復旦大學教授高蒙河用四個字概括:亦農亦漁。當時,人們依水而居,燒造的陶制品中發現了夾著貝殼的,這說明,當時的人已會打魚。而農耕,專家們都注意到了碳化稻,這些稻被認為很可能是經過馴化的,而且已經成了主食的一部分。石磨盤、石磨球說明,他們已經把食物碾磨成粉,已經在追求生活品質了。
李伯謙說,盡管當時的人們生活很田園,但平均壽命并不長,大約30多歲。為何?那時候,一種小病疾很可能就要了人們的命,抗病能力太弱了。
有“文藝范”
玩浮雕、泥塑
順山集遺址出土的泥塑,有小熊造型的,有小雞造型的,有人面造型的,還有猴面造型的。這些泥塑,只有巴掌大,造型逼真可愛。專家們還發現一個被磨得光滑平整的鹿角,上面雕刻著一個野豬頭,野豬的眼睛、獠牙都很清楚。
“這種淺浮雕,我也是第一次看到。”北京大學文博學院院長趙輝說,這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經開始追求生活品質,把生活中看到的,變成了藝術品。
李伯謙說:“這次泗洪發現的一系列遺址,把淮河流域文明的起源向前推了一千多年。以前,我們知道淮河流域可能起源于7000多年前,現在可以知道是8000多年前了。”
專家們認為順山集遺址填補了淮河下游早期文明的空白,并建議將之命名為“順山集文化”。
待揭之謎
當時人們怎么種水稻?
南京博物院考古所的甘恢元介紹,在順山集遺址,他們找到了很多碳化的稻谷,經碳14檢測,這些稻谷標本距今8100~8300年。李伯謙說,這些水稻應該是馴化后的,水稻技術讓人們過上了定居生活。那么,當時人們是怎么種水稻的?
外紅內黑的陶咋回事?
在現場,記者注意到,很多陶制品都是外紅內黑的。那么,這種外紅內黑的陶制品是怎么燒的?南京大學教授黃建秋說,很有可能是倒扣著燒的。火熏過的地方就變成了黑色,就連口沿都是黑的。不過,為什么要這么燒呢?(原標題:8000年前"江蘇人"的田園生活:種稻打魚捏泥塑)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現代快報(2012-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