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修春夫婦表演琴書 朱志庚 攝
一個身穿青衫、頭戴禮帽、胳膊攜著漁鼓、手拿剪板的老人穿梭在臺兒莊古城的小巷里邊走邊唱,并攏的手指有節奏的敲打著漁鼓,“嘭嘭嘭”的鼓聲別有一番韻味。
眼前這位66歲的漁鼓藝人徐明河是江蘇邳州人,在家鄉多次想把漁鼓申報非遺無果后,獲臺兒莊古城景區邀請到古城里進行民俗表演。在此處還有另外一個邳州民俗藝人李修春,他的琴書表演在古城里也有固定場地。
“嘭嘭嘭”的漁鼓聲和著清脆的剪板聲,徐明河用邳州方言演唱著《打蠻船》、《薛剛反唐》、《無艷春秋》等經典曲目。徐師傅介紹,漁鼓相傳是八仙之一張果老流傳下來的,漁鼓鼓身長一米,鼓面用豬護心皮做成,敲打起來“嘭嘭”作響,很有特色。17歲那年,為了生計,他拜師學習了漁鼓,此后一直在民間從事漁鼓演藝。前兩年,他想把漁鼓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因多種原因未果。一年前,臺兒莊古城景區慕名找到他,給與豐厚的待遇邀請他到景區內演出。
今年48歲的李修春是民間琴書藝人。據李修春介紹,琴書俗稱揚琴,在徐州附近地區比較流行,表演者演唱時配以揚琴、墜琴、腳踩板等器具,曲調優美,韻味獨特。李師傅說,他是琴書丘祖龍門派柴門第20代明字輩傳人。由于他母親就會琴書,他也算是祖傳技藝,從小便非常喜歡琴書,19歲開始正式演唱后,還專門拜師學藝。從前,他經常在大街上說書,后來便跟著村子里的嗩吶班滿地跑場。一年前,臺兒莊古城景區找到他,給他設置了專門的表演場地供他演出,待遇也不錯。李修春說,他家倆孩子不愿意學這個,他還沒有找個傳人,琴書這種有著三四百年歷史的古文化不能傳承下去,心中還是有些遺憾。
徐明河和李修春是邳州老鄉,兩人在一起閑聊時,談論最多的是相同的憂慮,漁鼓、琴書在當地不被重視,年輕人沒人愿意學習,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將面臨后繼無人的困境。(朱志庚 李東艷)(原標題:江蘇漁鼓民間藝人申遺無果 唱紅臺兒莊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