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甘孜州稻城縣赤土鄉一帶,至今還流傳著一種古老的制陶技藝――阿西土陶,經歷了百年歲月的洗禮,這種藏族手工藝品依然流傳,并讓越來越多人的喜愛。
阿西土陶燒制是一種藏家的傳統土法手工藝品,又稱藏族黑陶,因其燒制后成黑色而得名。黑陶歷史淵源可追溯到距今7000多年的余姚河姆渡文化的原始黑陶,其制作工藝在距今4000多年前達到了中國制陶的巔峰狀態。
日前,記者慕名來到燒制土陶的阿西村,正好遇到一位從阿西把黑陶背下山的年輕人,他是制陶藝人降措的徒弟,正趕去給客戶送貨。
據考證,在阿西村土陶制作藝人目前已有十六代傳人,降措是家里的第五代傳承人。見到降措時,他正帶著兒子洛絨次真挖土歸來。“取土是制作土陶的第一步,采回的泥土要經過晾曬后攪碎,剔出石子,后用細篩子篩選,去除草根等雜物后和好泥料,就可以用來燒制各式陶器了。”降措介紹說。
15歲的洛絨次是阿西村年齡最小的學徒,年紀不大,卻很有主見。“看到爸爸用泥巴做陶,我很好奇,就很想學。慢慢地就會做一些簡單的土陶了。”兒子對制陶技藝表現出的興趣和進步,讓降措很高興。
過去,阿西人把土陶背到產糧多的地區換取糧食,阿西土陶也得以在川、滇、藏一帶流傳開來。至今阿西土陶仍在家庭傳統作坊制作,原始露天窯燒制。“每次都要等到有訂貨才制作,這批要燒的土陶是今年的最后一批,希望能圓滿。”降措邊忙邊叮囑兒子,燒制時不能從火上跨過去,因為火里也有神,如果沒有火,我們就燒不成陶。
降措告訴記者,阿西土陶用當地一種特殊的泥土為原料,加上其他兩種泥土混合而成。在制作中不斷的捏、棰、敲、打,使之成型,還要用碎瓷做出花紋來點綴,最后架起松柴點火燒,燒紅的土陶上灑麥糠就呈現出黑色。
“用土陶罐煮出來的湯味特別鮮美,泡出來的茶香味更持久,用來插花還能起到保鮮的作用。”稻城縣宣傳部副部長齊明說,土陶罐深受藏族民眾的偏愛,還有人不遠千里慕名前來訂購。
在縣城的一個山莊里,大堂四壁所做的博古架上陳列著大大小小的古舊阿西黑陶,錯落有致,參差靈動。幾乎囊括了阿西人過去所有的生活器皿,大到盛水的缸缽,小到裝茶的壺。它們中不少已殘破不全,但它們身上所積淀的厚厚的“用”之氣,卻暈染出了濃濃的藝術氛圍。
“阿西土陶是藏區老百姓在多年的生活和生產過程中經過不斷摸索探討而逐漸成型,既有很強的實用價值,又富含美學藝術價值,是藏民族智慧的結晶。”稻城縣宣傳部副部長齊明對阿西土陶很是了解,阿西土陶申遺也是他一直主張和推薦的。
目前,阿西土陶已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降措也有幸成為非物質文化傳承人。降措改變了從前的“父子傳承”收徒法,正帶領著十幾名學徒,將藏族手工藝的傳承之脈延續下去。(原標題:甘孜紀行:探尋阿西土陶百年傳承之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