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蘭州的“中國傳統村落”感知“活”著的歷史
去年12月20日,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三部門聯合發通知公示了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我市榆中青城鎮城河村、西固河口鎮河口村和永登連城鎮連城村入圍全國首批646個傳統村落之中。新年剛過,本報記者帶著對傳統村落的再認識,兵分三路前往城河村、連城村和河口村。走進這三個村,恍然進入到一個與現代的生活環境完全不同的世界中——青石板路、四合院、石碾、水車、石獅、磚雕、刺繡……
3個村古香悠長,不管是城河村的羅家大院、城隍廟、青城書院、高氏祠堂,還是河口村的北街十六份祠堂、洪武張家祠堂和北街張公祠堂,無不體現出傳統村燦爛多樣的歷史創造和文化景觀。
3個村古韻醉人,無論是連城的妙音寺跳禪,還是城河村的“道臺”獅子、英雄武鼓、跑旱船、踩高蹺、鐵芯子,無不彰顯著傳統村千百年來渾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文化遺產。
城河村
——黃河古道邊的風雅之地
黃河水岸、百年老街、青石鋪街、雕梁畫棟……被譽為“風雅之地”的青城城河村,位于榆中縣北部的崇蘭山下,這里地勢南高北低,海拔1450米,地形呈狹長形,黃河流經北部,屬典型的黃河谷地。氣候溫和,水源豐富。適宜種植瓜果蔬菜,尤其以盛產綠煙聞名。自古以來經濟發達。借助黃河水運,成為蘭州通往北方的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尤其令人稱道的是,這里由于古老悠長的歷史而積淀的豐厚傳統文化,使青城鎮成為黃河上游獨具特色的一塊風水寶地。在保留著諸多明清建筑的街巷里穿行,令人有種回到了長袍短褂的時代。
獨特的建筑文化彰顯輝煌的歷史
1月7日上午,記者來到榆中縣青城鎮中心地帶的城河村。冬日的陽光灑在古鎮的屋頂院落,凜冽的寒風中,整座古鎮靜謐而安詳。一條條形狀各異的石塊鋪就的街道彼此相通,街道兩邊的古舊四合院,門庭互對,風格獨特。從大門到照壁,從堂屋到廈房,從墻頭到屋檐,從門扇到窗戶,隨處可見精細的雕刻。
如今能清晰地留住蘭州百年建筑記憶的,目前只有最具地方特色的“四合院”還“活著”——城河村的45處磚木院落。
中午12時40分,年屆90高齡的劉乃會從西廂房出來,向下堂屋走去,嘴里念叨著:“娃娃肯定餓了。”記者向老人求證他家這院房子的歷史時,老人指著自己的耳朵示意大聲些說話。當聽清來意后,劉乃會揉著眼睛回憶到,他就是在這個院子里出生的,那個時候聽爺爺說,這是“劉家大院”二號院,具體什么時候建成的,誰都不清楚。記者注意到,在這個典型的四合院里,上堂屋檐桁上掛有一匾,除“材高制錦”四個大字外,還有“道光歲次”及持匾人“縣正堂”劉世保的字樣。破敗的窗戶外,和里屋一樣,堆滿了各種雜物,其中有一部年代已久的織布機映襯了這個大院當年“材高制錦”的景象。在下堂屋,已80多歲的老奶奶一邊哄著小孩,一邊嘮叨自家門上的扣子、鐵旗早已被人偷了的事,干凈的屋子里地上鋪的是已磨得不成樣子但仍結實的“松木地板”,古色古香的書柜已被當作廚房的碗柜。占房屋1/2面積的土炕上,老式的衣柜被擦得明亮,而兩個高約40公分,直徑不過50公分的圓盒子引起了記者的注意,老人說,那是他們祖上用來盛官帽的盒子。
青城鎮文物保護所所長劉軍是土生土長的青城人,他帶記者走遍了城河村的文物古跡,詳細介紹了這里厚重的人文歷史。城河村位于青城古鎮中心,具有千年的歷史。城河村的古民居很有特色,其磚木雕刻藝術非常精湛,從大門到照壁,從堂屋到廈房,從墻肘到屋檐,從門扇到窗戶,處處都有精美的圖案。這些圖案大多通過象形、會意、諧音等手法構求藝術語言,來托物寄情。另外,城河村人在建筑中特別善于利用本地的石頭資源,把塊石、石板和黃河灘頭的卵石,打造成石墻、石階、石門墩。有些人家還用各種卵石巧妙組合,在門庭、院落鋪成圖案和字形,以表情達意。據統計,目前城河村有明代建筑1處,清代建筑33處,民國建筑15處,其中完整的四合院有12處。
為什么城河村的“四合院”融入了多個地方的特色?劉軍說,隨著“水煙經濟”在清代中后期的迅速發展,古鎮青城在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間達到鼎盛時期,可謂百業繁盛,商賈云集。城河村作為古鎮的中心受到了官宦和富商的青睞,他們蜂擁在此修宅居住,建造了大量的四合院,有三堂三廈,三堂五廈,三堂七廈,袋子上朝等。由于這些四合院的主人要么是本地的官宦和富商,要么是來自外地的富商,所以四合院兼有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的建筑風格及特點。
這些幸存的古建群落不僅是自然與人文、歷史與現代、傳統與時尚、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相融合的一個有機整體,是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寶貴遺產,而且成為過去與現在、現在與未來連接的物質與精神的紐帶,也是青城古代商業繁盛的歷史見證,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為研究蘭州乃至周邊地區的社會歷史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原始素材。
從事當地文化管理已近20年的王天恩對記者說,青城的“四合院”與蘭州城的“四合院”屬同一類型。解放前數量頗多,一直到1958年,因歷史原因,居民們開始大量地拆除“四合院”,二十世紀80年代初批量改造,到二十世紀90年代初,保存完整的“四合院”已所剩不多。“城市快速發展的腳步當然不可阻擋,但那些曾代表一個城市輝煌過去的建筑“精品”,不應該因發展而失去自己的價值。當毀去后,就找不回來了。”專門從事石建筑研究的專家何如樸教授對記者說,保護古建筑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永續發展的基礎之一,更是用現代文明善待歷史文明的具體措施。
河口村
——古民居閱盡滄桑放異彩
160多幅古紗燈彩繪美觀別致
在河口,除了古民居一條街外,還留存了許多民俗文化和民間文學。蓮花山、龍王廟、城隍廟每年舉行民俗文化廟會都非常熱鬧,河口的社火也非常有名,有“村村有社火、莊莊連氈抖”之說,社火種類多,曲目豐富,曲調優美,很有文化氛圍。流傳的民間文學如今仍保留的有家譜、家訓、家規、名家字畫、碑文石刻等,其中古紗燈可算得上是一大“名片”。據河口村黨支部書記張維盛介紹,從清朝中期開始河口村隨著商貿興旺發達就盛行燈會,以示慶賀,期盼來年興旺。在正常年景,每隔兩三年就舉辦一次。而河口的花燈會上有三種彩燈,一種是用檀木制作的六角形彩燈,另一種是家家戶戶門前懸掛的木制框燈,還有一種是用楠木制作的紗燈。河口古紗燈現存160多幅約40架,其造型美觀,燈彩別致,彩繪不同的歷史名著,講述不同的歷史故事,如三國演義中的《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赤壁之戰》等。畫面上的張飛、關公等人物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一街燈則展示一部文學名著。彩燈點燃后,中間紅綠相映,兩邊則是圖文并茂的畫卷,燈月交輝,多姿多彩。
千年古鎮迎來發展生機
站在河口西端的蓮花山上觀望,從最早的石拱橋到五十年代的黃河吊橋,再到現在的高速路高架橋,河口的變遷與發展一目了然。河口由于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河口古街2009年被蘭州市確定為歷史文化街區。如何立足資源優勢、區位優勢重寫輝煌?河口鄉黨委書記張文雍指著一本《河口鄉生態商貿旅游區總體規劃》說河口鄉建設生態商貿旅游業區,就是以文化體驗、休閑娛樂購物和商貿為先導,經過5至10年的發展,將河口生態商貿旅游區建設成為立足蘭州、輻射全省、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旅游目的地。該目的地將以觀光、休閑、商業和文化交流為主體產品,發展成為西固的旅游重鎮,逐步成為蘭州重要的文化旅游、休閑購物和商貿中心,最終成為宜游、宜居、宜業的旅游地,打造成為甘肅第一個公園式集商務、休閑、娛樂、購物和辦公于一體的生態商貿旅游綜合體。為達到這個目標,鄉上決定自西向東沿河建設主要景點7處,分別是:河口古鎮(莊河堡)、莊浪河口濕地公園、沿河藝術長廊、水上公園、仿古商業步行街、商務中心、高檔休閑度假村。
1月7日,記者驅車從西固城區出發,不到40分鐘車程便到了河口鎮。河口位于西固區西北部,是黃河上游的千年古鎮,也是古絲綢之路上重要的水旱碼頭,與蘭州城區一衣帶水,俗有“金城西大門”之稱。走進依黃河而建的河口村西門,迎接來客的一排排古樸的建筑物次第映入眼簾。村里的老人隨手一指,一塊磚一片瓦里都蘊藏著豐富的故事,訴說著繁華與風霜。
39處老宅子形成古民居一條街
沿著用紅磚鋪成的小路走近這些老宅子。古民宅的黃土外墻非常的厚實,給人一種古樸、親切、自然的感覺。每個宅子的大門全是用木頭做成,有的大門上還有少許的木制雕刻裝飾。“這些老房子大都是明清時代的建筑,在200多年以上。”河口村農家書屋管理員張振祥說。張振祥介紹,河口村現有古民居39處,200多間。其中包括四合院民居,有車馬店鋪,還有街邊的老商鋪。大多是建于明清時期,沿街多為前店后宅式建設。后宅多為四合院,都是明清式樣的木板雕裝飾,為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龍、右白虎格式。家具一般有琴桌、八仙桌、太師椅、屏風、炕柜、大衣柜、琴柜等,目前尚存有120余件套。門窗、家具、墻壁上的雕刻做工精細,造型別具一格栩栩如生,保留數百年而經久不變,令人稱絕,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記者走進其中的一間宅子。主人正打掃衛生,房子雖然舊但拾掇得很整潔。院內的梁柱上刻著形態豐富的各式圖案,有些圖案略顯模糊,但每個雕刻都有深刻的含義。比如龍是權力的象征、獅子代表守護神還有吸財的含義、老鼠吃葡萄蘊涵多子多孫,蓮花象征著純潔,竹子褒為氣節,松柏表示長壽等。繞過精美的雕刻,擺在房間正中間的老式樣方桌躍入眼前,方桌兩邊放著兩張同樣古舊的木椅。張振祥介紹說,這里主要是用來接待客人的地方,現在住在這些老宅子里的人,屋內陳設的家具一般都有八仙桌、太師椅、炕柜、衣架等。
歷經滄桑,祠堂成了河口古街的另一處風景,目前現存3處,分別是北街十六份祠堂、洪武張家祠堂和北街張公祠。北街十六份祠堂建于祠堂修建于嘉慶年間,是河口修建最早的祠堂北面為大殿,磚木結構,雕梁畫棟造型別具一格,在東西兩邊為廂房。洪武張家祠堂建于清代咸豐年間,青磚碧瓦,氣勢非凡,前院為過廳,后院為大殿,殿堂正中高懸匾額,藍底金字,書寫“皇帝萬歲萬萬歲”。而北街張公祠初建于咸豐十一年(1861年),東西寬18米,南北長25米,占地450平方米。祠堂大門上刻寫“張家祠”三個大字,大門東側有便門,院內有古柏兩棵,參天而立,顯得莊嚴肅穆、古樸雅致,西有廂房五間,北面大殿三楹四柱,滾檁懸嵌飛椽,四層斗拱,兩流水瓦房,屋脊兩頭飾以磚雕龍頭,正中為麒麟,上有磚雕蓮花寶瓶。
通過村民的介紹,記者了解到河口古民居一條街的建筑布局嚴謹,完整均衡。上屋下房,參差適度,主次分明。民宅皆是以規矩的長方形庭院為中心,四面建房。不難看出,昔年的河口頗有名氣,一派熱鬧景象。
連城村
——大通河畔“衙門”村
永登縣連城村位于蘭州市西北面,距蘭州市150公里,古為絲綢之路之重鎮,唐蕃古道之要沖。這一座歷史悠久的村落,躍大通河河谷階地而上,背依石屏山,西眺筆架山,右攬大通河,前瞰一馬平川,形成格局與中國傳統的風水擇址觀念極其吻合。近日,記者走訪了這一座入圍“中國傳統村”評選的小村莊——連城村。
連城村內的魯土司衙門
上溯數百年,連城村形成了以魯土司衙門為核心,民居互為呼應,寺觀星羅點綴其中的一組建筑群。據史料記載,連城村歷史源于西漢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入吐蕃,經北宋、南宋、金、元、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歸莊浪縣。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設莊浪衛,連成為魯土司治所。清雍正初年(公元1723年)莊浪衛改為平番縣。民國廿一年(1932年)后改土歸流,連城鎮歸屬永登縣。
說到連城村,不得不提魯土司衙門。魯土司衙門舊址位于連城城內北側。明初,魯土司始祖脫歡為大明朝保邊樹功,被朝廷封為土司,遂治第連城村。魯土司衙門歷經數百年的不斷擴建和重建,形成了龐大的建筑群。魯土司衙門建筑群是明清土司衙門建筑的典型代表,是集官式建筑與地方特色為一體的一組建筑群,古樸、大方、典雅,令人嘆為觀止,充分體現了河湟地區的建筑風貌。特別是妙音寺建筑集漢、藏建筑于一身,融儒、釋、道文化為一體,充分體現了藏漢民族融合,多元文化共存的特征。這一點,是其他地方很難見到的。具有很高的科學、歷史和藝術的研究價值。目前,魯土司衙門景點為國內保存最為完整的土司府第古建筑群之一,1996年,由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而以魯土司衙門景點為紐帶,連城鎮加快旅游業步伐,辟建了一條仿古街,街道兩旁商鋪林立,古色古香,為這一景點增添了不少濃郁的現代商業氣息。連城鎮黨委書記趙永生介紹說,為保持這一景點的環境衛生整潔,永登縣日前專門還為這一條街道設置垃圾箱,目前,這一套公共衛生設施均已安置到位。雖是寒冬季節,前來覽勝的游客與周邊的香客絡繹不絕。
魯土司衙門外的民居
從魯土司衙門一字影壁前行,約兩三百米開外,現存一座古民居,家中老少三代尚在這一座古舊的院落中起居。這一座民居的主人叫做魯勝基,與末代土司魯承基是同一輩分。據連城鎮廣電站站長朱愛賢介紹,這一家人,應該是魯土司衙門眾多親屬里面最親的一家了。魯勝基出門在外打工,他的老母親余蘭香熱情地招呼記者落座,向記者娓娓道來許多被塵封多年的往事。她說,這一座老屋,按照她上一輩的老人講,有四百年的歷史了。當年,衙門里年年要撥200兩銀子專門維修房屋。有一件事情老人記得特別清楚,就是她公公在世的時候,逢年過節,衙門里尚且要為這一家人支付吃飯穿衣的費用,倘若那一年拿不到,公公就會背起破背簍、提上拾糞叉子去衙門大堂上鬧,給有頭有臉的土司鬧情緒,直到遂意了才善罷甘休。說完這話,余蘭香老人也被這精彩的小故事給逗得開懷大笑。
余蘭香老人居住的是一座通開三間的北房,房屋門面全是木板裝修的,據稱,這樣的房屋具有冬暖夏涼的特質。屋里面,泥坯墻,大土炕,火爐子上面的大鐵鍋里給孫子燒開了下飯水,一盤土豆燒肉,一盤酸菜,中午飯不算特別豐盛,但是很合孫子胃口,這一帶的飲食大抵如此。老人有兩個孫子,大的一個孫女魯洋考上了隴東學院,上大學去了。小的一個是男孩14歲,今年上初三,老人伺候孫子上學,一家人其樂融融。
魯土司衙門圍墻現在余北墻殘跡約364米,站在這一段殘垣上,依稀可見土司當年氣象——單就這一段斷墻,上面行一輛大卡車綽綽有余。墻后有一戶人家,也是一座百年老屋,這一戶人家姓趙,當地政府給這一座小院掛牌“趙氏民居”。趙氏民居的房屋幾經修繕,保存的比較完整,家里面的陳設很多也是祖上傳下來的,基本保持了原貌。這座小院的主人叫做趙雙成,他坐在一把太師椅上,讓記者給他照了一張相留為紀念,他說,他們趙家祖上當然是和土司有著很深的淵源,單就這一把太師椅,古董倒賣商出了好幾個“八千塊”都舍不得出手哩。此外,還有一處杜氏民居,這座老屋的八棱柱是典型的明朝建筑,房檐上飛檐上的瓦當皆為獸頭,各具形態,不盡相同。木板裝修的門窗可拆可裝,令人叫絕,也是殘存的一處古老遺產。
站在連城的街頭,能夠看到一座兩層樓的古民居,這一座小樓的主人現為妙音寺的僧人,僧名叫做魯旦曲,他說,樓房的一樓,是當時一家人飲食起居的場所,二樓,是供奉家神和祖宗牌位的地方,非常神圣。記者看到,三間通透的二樓被隔成了兩個空間,大開間的房屋供神,小隔間據稱是專門用來做法事的,這在當時,非常必要,逢年過節,必不可少。一座木梯連通了樓上樓下,因為年代久遠,小木梯已然被踩得破爛不堪,下樓的時候,頓覺難行。
后記
這是一個大發展的時代,這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焖侔l展的現代化進程讓人們目不暇接。一浪接一浪的城市拆遷大潮,簇擁著一座座“玻璃之城”、“鋼鐵之城”、“水泥之城”拔地而起。然而,在城市拆遷大潮的背后,是傳統古建筑、古村落面臨的生存的窘境,大量的富含歷史文化底蘊的建筑被推土機毫不留情地“推”進了歷史。在不知不覺中,城市沒有了品味,沒有了特色,沒有了文化,失去了曾經耀眼與輝煌的精神故園。千百年來,古建筑主、古村落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景觀,是中國農耕文明留下的寶貴遺產。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因此保護傳統、傳承歷史已刻不容緩。全國首批“傳統村落名錄”的公布讓人們看到了傳統村落保護工作的希望。作為西部區域化中心城市,蘭州有3個村入圍全國首批傳統村名錄,值得慶賀。無論是城河村、河口村還是連城村,是我市文化積淀的見證,是歷史傳承的延續,是文化景觀的樣本,是鄉土建筑的代表,因此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已經是箭在弦上;匚稓v史,善待傳統,是為了明天更好的發展。(作者:楊貴智董永前張旭永郁俊文/圖)(原標題:走進蘭州的“中國傳統村落”感知“活”著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