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已8000年的骨笛、5000余年的陶塤,4000年前的魚形磬,以及西周應國的編鐘,安陽殷墟出土的編鐃,一件件精美的古文物令人目不暇接。這是3月23日記者在海南省博物館“華夏遺韻——中原古代音樂文物展”上所看到的一幕。
記者了解到,本次展覽3月22日開幕,將持續至5月3日。展出的文物是從河南音樂文物中擷取的61組(套)168件精品,讓觀眾全面了解中國古代音樂千古不泯的魅力。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出的有兩件國寶級文物,堪稱河南博物院的鎮院之寶,其中一件是1990年在河南淅川縣徐家嶺楚墓出土的青銅神獸,另一件是1987年在河南舞陽市賈湖遺址出土的骨笛。一件貌似普通的由鶴類肢骨制作的笛子,成為展場最古老的文物,也是本次展覽最珍貴的文物之一。
據介紹,這件有8000多年歷史的骨笛是一件七音節樂器。文獻記載,五音宮、商、角、徵、羽出現在春秋時期,但這件可以發出7個音節的骨笛是中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樂器,有“中華音樂文明之源”的美稱,經過專家測定,這根骨笛發音準,并具備了7聲音階結構,而在此之前,人們一直認為7聲音階來源于西方。
展覽按照歷史脈絡分5個單元,展示了樂器從史前遠古時代一直到宋元明清的演變之路。這些古音樂文物全部來自河南博物院,該展也是他們近年來致力打造的精品展覽,旨在讓那些文化價值高、觀賞性強的文物走出河南省,讓更多觀眾感受到中原古文化的魅力。(本文圖片除資料圖片外均由張鉞攝)(原標題:海南展出中原古音樂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