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外省 >> 瀏覽文章

千年“南溪號子”成瀕危非遺項目 能傳唱者僅7人

2013/3/27 19:30:21 點擊數: 【字體:

千年“南溪號子”成瀕危非遺項目 能傳唱者僅7人

  3月21日,黔江區鵝池鎮南溪村,“南溪號子”6名傳人正在田間練習。 首席記者 黃平 攝

  記者 黃平

  擁有1000多年歷史的黔江“南溪號子”,是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下稱非遺項目)。然而,目前全村能傳唱者僅7人,成了瀕危的非遺項目。

  吼號子難養家糊口導致無人愿學,也讓“南溪號子”傳承遭遇尷尬。如今,黔江正策劃將其搬上舞臺,搭上旅游這輛便車,改變其窘境。

  陽春三月,山花爛漫,金黃的油菜花地毯般鋪在山野中。

  黔江區鵝池鎮高山峽谷中的南溪村,一彎清澈的河水晝夜淙淙流淌,蜿蜒穿村而過。這里是擁有千年歷史的“南溪號子”的發源地和傳承地。

  現場

  高山峽谷中的號子聲

  “新打沙刀/薄飄哦/和哎/我拿去后檐/砍花也,椒歐/我手里錐顆/花椒/哎刺哎/挨挨擦擦/要姐嘞/挑歐。”3月21日,在南溪村一片油菜地旁,6位村民的吼聲飄蕩在靜寂的山谷上空,久久回蕩。

  這是“南溪號子”中的《新打沙刀薄飄飄》,表演者是75歲的胡安祿、68歲的胡興澤、63歲的李元碧、55歲的李永坤,以及66歲的馮廣香和67歲的李紹俊夫婦。馮廣香鼓著腮幫扯開嗓門領唱,纏著一塊白頭巾的胡安祿與李紹俊扮著尖聲,其余人則幫腔。

  胡安祿告訴記者,最近一段時間,他們一有空就聚在一起練習吼號子。“這種號子必須經常練,擱得太久往往會忘掉。”胡興澤說,他們栽秧、挖地、背水或挑糞時,一般都要吼號子。

  黔江區文廣新局文藝科科長張淮告訴記者,“南溪號子”的雛形為土家族農民在勞動中解乏鼓勁的勞動號子和山歌號子,后來在代代相傳中逐漸豐富,成為武陵山區獨樹一幟、具有代表性的原生態山歌。

  風光

  曾代表重慶到江蘇演出

  南溪村整個村寨集中在兩面高山所夾的峽谷之間,兩面山高坡陡,南溪河縱貫全村,村民主要是土家族。馮廣香說,南溪村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出了“南溪號子”。據史料記載,南溪號子起源于唐朝,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千百年來在南溪當地廣為傳唱。

  馮廣香回憶說,大集體時,村里幾個生產隊分布在南溪河兩岸,大家一出工就開始吼號子,一邊吼了另一邊接著吼,對吼的現場頗為壯觀。胡興澤笑著說,那時,如果哪個年輕人看中了哪位姑娘,就通過吼號子來表達愛意。

  “鷺鷥死在田坎上,白鶴攏來哭一場。雖說不是同林鳥,大家都是‘打魚郎’。”這首號子情歌是馮廣香的“保留曲目”。她說,不管何時,每當吼起這首號子時,心里就充滿著甜蜜的回憶。1961年,她因吼這首情歌,認識了同樣愛吼號子的李紹俊。后來兩人結婚成家,雙雙成為“南溪號子”的傳人,而馮廣香是唯一的女傳人。

  “大約有10多年時間,吼號子要遭批斗,祖祖輩輩的聲音一下‘啞’了,南溪河兩岸‘靜寂’下來。”馮廣香說,上世紀80年代初,建立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時,15位南溪村民被邀請表演“南溪號子”,才迎來久違的“天籟”之音。

  張淮稱,2010年6月,中央電視臺邀請南溪村7位能吼號子的村民,到北京錄制《民歌·中國之魅力重慶》節目,臨行前,一人病了,只有6人到場。不久后,“南溪號子”還代表重慶到江蘇張家港演出過。

  困境

  全村僅7人能吼號子

  黔江區文廣新局副局長高森介紹,“南溪號子”在長時期傳唱過程中,逐步發展成自成一格的特殊山歌品種。“南溪號子”是純原生態的號子,沒有經過任何加工。歌詞多為即興創作,內容涉及歷史、地理、民間傳說,傳達出許多古老的歷史文化信息,目前發現的號子山歌有100多首,具有較高藝術價值。但其腔調和唱法卻比較固定,唱腔主要有大板腔、九道拐、三臺聲、打鬧臺、南河號、喇叭號等10余種。

  他說,2006年,“南溪號子”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南溪號子”最大的特點是多人同時吼,一般不少于7人,人越多效果越好。

  鵝池鎮鎮長冉俊番告訴記者,南溪村有1700多人,近幾十年來,村里的年輕人大都外出打工,會吼號子的老人眼看一個個去世,現在會吼的越來越少,“南溪號子”瀕臨消亡困境。張淮說,目前,南溪村會吼“南溪號子”的僅7人。國家級傳承人僅62歲的楊正澤,省市級傳承人只有馮廣香和李紹俊夫婦,與10年前相比,減少了一半多,如再不拯救將面臨失傳。

  其實,瀕危的非遺項目,不僅僅是“南溪號子”。據統計,目前,我市有國家級非遺項目39個,市級非遺項目278個。但傳承人并不多,以39個國家級非遺項目為例,國家級傳承人只有32人。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譚小兵告訴記者,依據國家有關法規,傳承人低于10人的非遺項目可列為“瀕危”項目。按這個標準,目前,我市瀕危的非遺項目有十多個。

  原因

  難養家糊口無人愿學吼號子

  老的傳承人老去,新鮮血液補充不上,卻是為何?

  楊正澤說,他曾勸兒子學“南溪號子”。但兒子奚落他說,自己在外打工每年還能掙幾萬元,而他吼號子吼破了喉嚨,也沒多少錢。一席話說得他啞口無言。

  馮廣香和李紹俊夫婦6個子女中,至今也無一人愿學吼號子。馮廣香稱,目前,她3個兒子和3個女兒分別在深圳、貴州和黔江打工。

  在深圳某企業當領班的李昌明是馮廣香的大兒子,目前月收入近5000元。他告訴記者,以前父母曾勸他學吼“南溪號子”,但他感到沒前途,即使學會了也不能掙錢養家。在深圳打工的大姐李瓊仙說,如果有一個靠吼“南溪號子”掙錢養家的舞臺,他們愿意回來學。

  馮廣香曾把傳承的希望放在學校孩子身上,她曾到村小擔任過音樂教師,教“南溪號子”。但家長們認為學“南溪號子”沒意思,還不如教唱流行歌曲,讓孩子跟上時代步伐。馮廣香無奈地說:“我只上了一節課,再也沒去學校了。”

  鵝池鎮黨委書記陳煦光認為,“南溪號子”不能走出去,不能吸引人來學,癥結在于缺乏商業運作,未找準文化和旅游的結合點。

  高森認為,像“南溪號子”這樣的山歌、號子,其存在的土壤最適宜的是傳統的農耕文化。但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人走了、地荒了,傳承沒有了對象。同時,由于文化載體的多元化,主要依賴口傳心授傳承的方式受到挑戰。

  重慶師范大學旅游學院院長羅茲柏表示,“南溪號子”的窘境,其實也是重慶不少非遺項目都有的困惑。

  舉措

  黔江正策劃把“南溪號子”搬上舞臺

  如何讓非遺項目走出傳承的尷尬和困局?

  陳煦光稱,他們收集整理“南溪號子”曲目,出版了中小學民歌教材。同時,還在當地中小學成立了“南溪號子”演唱隊,培養學生的興趣。此外,每年定期舉辦民歌比賽,促進“南溪號子”的傳承和發展。

  “為讓南溪號子能更好地傳承下去,我們已與7位村民簽訂了傳承協議,鼓勵他們帶徒弟,并發放一定數額的經費。”高森說,根據協議,7位傳承人每個人要包帶出一個徒弟,每年對傳承情況進行驗收、檢查。

  張淮稱,楊正澤每年國家補助一萬元,市級配套補助2000元,馮廣香夫婦倆每人每年補助5000元。另外4名傳承人也有經費補貼。

  譚小兵介紹,我市正按照“價值優先”和“瀕危優先”的原則,采取建立國家、市、區縣級三級保護名錄體系、保護傳承人等措施,對“南溪號子”等進行搶救性保護,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效。

  高森表示,對“南溪號子”的保護,主要是讓它有自我生存能力。目前,黔江正在策劃以土家族、苗族文化元素為主,將“南溪號子”打造成一臺大型原生態歌舞,希望能像云南和武隆等地一樣開拓市場。

  高森的想法是,通過舞臺對“南溪號子”進行提煉升華,在濯水古鎮或建成后的峽谷公園天天演;或者在景區或城郊農家樂設立表演基地,讓“南溪號子”走出南溪村,主動與鄉村旅游相結合。陳煦光還在想如何將“南溪號子”與周邊景區小南海、阿蓬江等相融合進行推廣。

  建議

  展示非遺原始風貌 讓游客參與體驗

  就“南溪號子”要與旅游相結合,這條路怎么走才有特色?

  羅茲柏認為,“南溪號子”面臨傳人嚴重老化、審美表現力欠缺等問題。在開發上需要大手筆包裝,需要與時尚有機結合,在音樂上要有一定的審美表現,讓它成為游客喜聞樂見的表演節目。他建議,可依托黔江當地的旅游職業技術學院,讓學生學了后進行商業化演出。同時,還可將它融入當地豐富的民間藝術和民間歌舞中,與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聯袂開發,強調“南溪號子”的體驗性和表演性。

  四川大學商學院教授、營銷工程研究所所長李蔚認為,“南溪號子”要進行商業化運作,可交給專業的公司來操作,走“產城一體化”之路。就是在當地小鎮或村落里,建一個能保留當地民風民俗的“基地”,將土家風貌和文化集中展示出來,讓游客能欣賞到原汁原味的“南溪號子”,并與游客互動。(原標題:千年“南溪號子”成瀕危非遺項目 能傳唱者僅7人)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重慶商報(2013-03-27)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