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改革與西藏非物質文化的變遷
2013/4/2 19:14:2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非物質文化,與物質文化相對而言,是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各種精神文化。它是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相配合和適應而產生的,如自然科學、宗教、藝術、語言文字、風俗等。西藏非物質文化是青藏高原在千百年歷史進程中,由西藏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享用和傳承的民族文化,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民主改革前西藏非物質文化發展處在停滯狀態
歷史上,西藏曾經歷了比歐洲中世紀還要落后、黑暗的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社會,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上世紀中葉。長期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統治嚴重限制了社會的生機和活力,使西藏文化日益走向沒落和衰敗。西藏幾乎沒有一座現代意義上的文化設施,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極度貧乏。占總人口不足5%的三大領主占有著西藏絕大部分生產資料和文化教育資源,壟斷著西藏的物質精神財富,文化藝術只供少數上層僧侶和達官貴人消遣。而占人口95%以上的農奴和奴隸沒有生產資料和人身自由,遭受著極其殘酷的壓迫和剝削,他們連基本的生存權利都毫無保證,根本談不上享受文化教育的權利。人們喪失自身的自主意識,嚴重制約和影響了西藏社會文化的正常發展,使藏民族文化陷入了自我封閉、萎縮、凋零的境地。廣大民眾沒有人身自由,缺乏起碼的生活資料,生存狀況極差,所以對文化的精神需求極少,更缺乏文化創造的熱情和活力,從而嚴重影響了西藏文化的發展。
1959年,中央人民政府在西藏實行民主改革,廢除了極端腐朽、黑暗的封建農奴制度,百萬農奴翻身得解放,當家做主人,完成了西藏歷史上劃時代的偉大變革,深刻改變了西藏人民的命運。廣大農奴和奴隸在政治、經濟和精神上獲得了翻身解放,成為保護、發展和享受西藏文化的真正主人,使西藏文化成為人民的文化,并為西藏文化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文化藝術的主體地位和服務對象發生了根本變化,現代文化事業開始逐漸起步。民主改革的勝利完成,使西藏社會性質發生了質的變化,實現了社會發展的飛躍,開創了西藏歷史的新時代。
二、民主改革揭開了西藏非物質文化發展新篇章
民主改革是現代精神文化進入西藏的起點。1959年后,在黨的領導下,現代文化教育在西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最能反映民族精神的民族文化也在文化教育的發展推動下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自1965年以來,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共制定了250余件地方性法規和具有法規性質的決議、決定,內容涉及經濟發展、文化教育、語言文字等許多方面,有效維護了西藏人民在經濟、文化等社會生活各方面的權益,促進了西藏非物質文化的發展。
1、人民的文化教育水平不斷提高
舊西藏沒有一所現代意義上的學校,適齡兒童入學率不足2%,文盲率高達95%。西藏現有小學860所、普通中學93所、普通高中22所,有本專科院校6所,還有中等專(職)業學校10所。西藏西藏實現普及六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文盲,其中70個縣完成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文盲率下降到2.4%。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9.4%,初中入學率達98.5%,高中入學率達63.4%,高等教育入學率已達26.7%。
這些成績得益于民主改革后國家對西藏教育文化事業的高度重視和政策傾斜。民主改革后,國家投入大量資金發展西藏教育事業,各項助學政策覆蓋西藏各級各類教育,各族人民群眾受教育的權利得到保障。從1985年開始,在農牧區實行以寄宿制為主的中小學校辦學模式,并對義務教育階段的農牧民子女實行包吃、包住、包學習費用的“三包”政策。2007年率先在全國實現免費義務教育,2012年又率先在全國實現十五年免費教育,開啟了西藏免費基礎教育的新時代。
20多年來,全國先后有20個省、直轄市的28所學校開辦內地西藏班(校),有53所內地重點高中、90多所高等學校招收西藏籍學生,累計招收初中生36677人、高中(中專)生30370人、高校本專科生1.2萬余人,為西藏培養輸送了1.8萬余名各級各類建設人才。目前,內地西藏班在校生總數18640人。現代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科技隊伍不斷壯大,2011年統計各類專業技術人員達到46508人,其中,以藏族為主的少數民族技術人員達31487人。一批博士、碩士、科學家、工程師等高級人才脫穎而出,成為推動西藏發展的生力軍。
2、藏語言文字的學習、使用得到極大發展
我國《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都明確規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西藏實行藏、漢語文并重,以藏語文為主。目前,所有農牧區和部分城鎮小學實行藏漢文同步教學,主要課程用藏語授課。中學階段也同時實行用藏語和漢語授課,并堅持在內地西藏中學開設藏語文課。在高校和中等專業學校的招生考試中,藏語文作為考試科目,成績計入總分。
西藏自治區成立以來,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決議、法規,西藏各級政府包括政府所屬部門下達的正式文件和發布的公告都使用藏、漢兩種文字。在司法訴訟程序中,對藏族訴訟參與人,都使用藏語審理案件,法律文書也使用藏文。各單位的公章、證件、標識以及機關、廠礦、學校、車站、機場、商店、賓館、餐館、劇場、旅游景點和體育場館、圖書館等的標牌和街道、交通路標等均使用藏、漢兩種文字。西藏人民廣播電臺自1959年建臺以來,始終以辦好藏語廣播為重點,目前共開辦有42個藏語(包括康巴語)節目(欄目),藏語新聞綜合頻率每天播音達21小時15分鐘,康巴語廣播頻率每天播音17小時50分鐘。西藏電視臺衛視頻道開播后,專門開設藏語頻道。2007年10月1日藏語衛視實現了24小時滾動播出。目前,西藏有14種藏文雜志、10種藏文報紙。
藏文于1984年實現了信息化處理,并開發出與漢英兼容的藏文軟件操作系統。藏文編碼國際標準于1997年獲得通過,成為中國少數民族文字中第一個具有國際標準的文字。
3、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傳承和發展
1980年召開的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形成的《西藏工作座談會紀要》明確提出,要認真繼承和發展民族文化,重視使用藏文藏語,尊重民族的風俗習慣。西藏自治區在學習和落實《西藏工作座談會紀要》精神時,進一步提出對于西藏傳統的文化遺產,要加強收集、搶救、整理、研究和傳授的工作。
2010年召開的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強調要加快發展社會事業,扶持優秀藏語文圖書、音像制品出版,加強西藏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
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通過不懈努力,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國家整理出版大型口頭說唱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作為重點科研項目予以資助,現已搜集300余部,整理出版藏文版62部、漢譯本20多部,并有多部被譯成英、日、法文出版。《格薩爾》成功入選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西藏現已建立省、地、縣三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形成了自治區、地(市)、縣三級普查工作聯動機制和工作網絡。通過普查發現,西藏目前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406項,其中榮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就有61項,52位傳承人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名錄,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作222項,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34名,自治區級民間藝術之鄉19個。西藏自治區已經完成了《中國戲曲志·西藏卷》、《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西藏卷》等十大集成志的編撰。國家重點支持的藏文《大藏經》(《甘珠爾》、《丹珠爾》)校勘項目已經完成,有西藏古代社會百科全書之稱的苯教《大藏經》得到了系統整理,并全部出版。西藏自治區還將藏歷新年、雪頓節等藏族的傳統節日確定為自治區的節假日。
三、結語
綜上所述,西藏非物質文化發展取得的驕人成績,離不開黨和國家對西藏工作的親切關懷,離不開自治區黨委、政府對西藏非物質文化發展的高度重視。我們可以看到,相比民主改革前,西藏非物質文化的發展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事實有效地反駁了達賴集團所謂的西藏“文化滅絕論”。時代要前進,社會要進步,這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今天,只有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意志不動搖,才能繼續推動西藏實現現代化、推動西藏經濟建設、推動西藏非物質文化更好更快更全面地發展。(原標題:民主改革與西藏非物質文化的變遷)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西藏日報(2013-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