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江西省旅游產品展銷會在省會南昌落幕,萍鄉儺雕、安義版雕書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展銷會的亮點。記者在活動現場了解到,因缺少傳承人,江西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人死藝亡”的困局,不少傳承人表示,愿意接納“洋徒弟”,讓中國“非遺”走向世界。
“沒有人學儺雕了,現代人對儺文化不了解。”陳全富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萍鄉湘東儺面具”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跟著父親學了20多年的儺雕技術。他頗顯遺憾地告訴記者,自己的父親是該技藝唯一的國家級傳承人,自父親去世后,萍鄉就只剩下包括自己在內的三個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了。
“有幾個老外專程過來找我,表達了想要學習儺雕技術的意愿。”陳全富說,“很多外國人對中國的儺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我的儺雕作品相當一部分銷往法國、日本和韓國,如果有足夠的經費支持儺雕傳承,我會毫不吝嗇地將技術傳給他們。”
“文化遺產是世界的,應該把它發揚光大,不能保守。”鄒雙印是江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匾額書法雕刻”的傳承人,“我在深圳從業時,曾招收過5、6個外國徒弟,回到家鄉后,有機會還將繼續招收‘洋徒弟’”。
鄒雙印說,“匾額書法雕刻”是一門綜合藝術,需要學的人不僅懂得文學、書法、雕刻、美學等方面的知識,還要有一顆耐得住寂寞和清貧的心,“外國人對中國文化感興趣是他們的優勢之一,但是在吃苦耐勞方面可能有所欠缺。”
“現在在整個撫州市,找不到一個30歲以下的學徒。”46歲的徐建元告訴記者,“臨川篾編”是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自己是江西撫州地區唯一的傳承人,“師兄、師弟,甚至是我的師傅都改行了,因為這行賺錢難,所以很少有人會去認真鉆研。”
徐建元告訴記者,自己的篾編作品多數被當做傳統工藝品銷往海外,“雖然目前還沒有外國學生來學藝,但是我愿意教,只要他們具備吃苦耐勞的品質,就可以免費學。”
據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傳統文化,主要包括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傳統手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認定的傳承方式有父子(家庭)、師徒、學堂三種,傳承時間超過100年,且要求譜系清楚、明確。(王姣姜濤)(原標題:江西部分“非遺”傳承人面臨“人死藝亡”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