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千個神態各異的北宋時期人物、100多頭牲畜、50多棟房屋樓宇、40多艘船……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清明上河圖》在沈陽民間面塑師于啟全手中出現了3D版的,船上的門窗均可打開。
其面塑版《清明上河圖》長達6米,制作歷時一年,用去面粉200斤。他希望以此向全運會獻禮,展示沈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
4人分工制作面塑巨制
走進于啟全位于皇姑區的簡陋工作室,5塊1.2米的長展板排列在一起,上面布滿了茅舍、草橋、老樹、扁舟、木船、彩樓、民居等。穿著背心短褲的于啟全和一個朋友拿著牛角制成的撥子、塑刀、剪子,流著汗忙碌著。
45歲的于啟全說,他8歲時便開始學習面塑,目前已經捏制了數十萬個“面塑肖像”。10年前,他有了面塑《清明上河圖》的想法,可巨大的工作量及無經驗可循讓他一直沒敢做。直到一年前,他把這個想法說給3個朋友時,大家一拍即合。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長度是5.28米,以長卷形式,4個人分工,于啟全負責人物,其他朋友負責建筑、車船、牲畜、樹等。
船的門窗都可以打開
將圖中東西立體呈現出來不僅費工夫,還要研究古代建筑和車船的工藝。于啟全介紹,僅建筑就有茶坊、酒肆、腳店、肉鋪、廟宇,商店中有綾羅綢緞、珠寶香料、香火紙馬等,此外還有醫藥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等等,這些圖中一筆而過,但要立體制作出來,就得看很多古代的建筑設計。
圖中有大的商店門口扎“彩樓歡門”,懸掛市招旗幟,招攬生意的場景。為了再現一個只有8厘米長、12厘米高的彩樓,于啟全用了10天時間,像火柴桿大小的軟木條就用去了300多根,上面還要覆上面塑。
100多棵古樹,如松樹的枝葉是用一種上色的纖維,而樹干則是面塑。各種形狀的船門窗都可以打開。
作品將于8月中旬完成
面塑的人物要多于圖中的人物,有近千人,只有2.5厘米至3厘米高,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無所不備。這些人物還只完成了面部,都帶著各種表情。他們被用火柴桿串著,放進各種做了編號的紙盒里。
交通運載工具有轎子、駱駝、牛馬車、人力車,有太平車、平頭車等,也只有五六厘米長。最神奇的是圖中的流水也是用面塑制成的。
于啟全說,8月中旬他們的面塑將全部完成,現在還差收尾組裝。他說,面塑材料主要是面粉和糯米粉,時間久了容易裂。經過多年研究,他們在面里加上防腐劑和一些蜂蜜,這樣的材料十幾年都不會壞,可以保存很久。查金輝(原標題:沈陽民間面塑師創作3D版《清明上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