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外省 >> 瀏覽文章

淮北柳孜運河橋梁遺址:揭開古運河流經之謎

2013/7/26 11:53:49 點擊數: 【字體:

淮北柳孜運河橋梁遺址:揭開古運河流經之謎

柳孜運河發掘出的船只之間的鎖鏈
淮北柳孜運河橋梁遺址:揭開古運河流經之謎

柳孜運河碼頭遺址
 
淮北柳孜運河橋梁遺址:揭開古運河流經之謎

工作人員向采訪團成員介紹發掘保護情況


  離開商丘市,順著公路一路向東南,采訪團來到了安徽省西北部的工業城市淮北市。

  十幾年前,在淮北市一個名叫柳孜的小村子發現的隋唐大運河碼頭遺址轟動一時,在大運河考古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古時柳孜:商賈如云,控扼漕運

  從淮北市市區向西南方向驅車25公里,我們來到了濉溪縣百善鎮柳孜村。

  放眼望去,這個村子與周邊的村落并無兩樣:同樣的平疇沃野,同樣的磚瓦平房。

  “和商丘市夏邑縣濟陽鎮一樣,柳孜也是得益于大運河這個黃金水道而興盛起來的,曾經是唐宋時期淮北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重鎮。”濉溪縣文物管理所所長仲繼元說。

  “大運河申遺中國行”活動志愿者,河南省老字號、國際級“非遺”平樂郭氏正骨第八代傳承人,洛陽平樂正骨學校校長郭宏濤說,史載,自漢代開始,柳孜即為商賈云集的大鎮,唐、宋兩代柳孜鎮人口眾多,商賈如云,宋代還建起了頗具規模的碼頭。

  濉溪縣出土的塔碑上有“大宋保靜軍臨渙縣柳孜鎮”字樣;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龐勛叛亂,朝廷派姚周屯兵柳孜,控扼漕運,以保京師糧路;宋時,楊存保曾與金兵戰于柳孜,亦為控扼漕運,以拱京師;清光緒年間《宿州志》載:“前明柳孜為巨鎮,有廟宇九十九座,井百眼……”柳孜雖為小鎮,但地當要沖,控扼漕渠,百貨轉承,故能屢見史載。

  在柳孜村,不少村民都聽說過村里有大運河遺跡:“村里有條河,是隋煬帝時開挖的。”“大運河曾流經這里,祖上都是這么說的。”

  民間傳說與一些史料基本相符。濉溪縣文物管理所副所長張擁軍說,新中國成立時,這里仍存刻有“柳江口碼頭”的石碑。詩人白居易游運河時,留有“后王何以鑒前王,請看隋堤亡國柳”等名句。一提到“隋堤”,當地老百姓都知道是這條大運河,即史書上說的“通濟渠”。

  不過,由于缺乏物證,這條只留下堤壩殘痕的河道是不是隋煬帝首開的通濟渠一直沒能有定論,甚至歷史教科書也對通濟渠的流經線路有多種說法。

  搶救發掘:打開湮沒的歷史

  1999年的一次發掘,把柳孜和1400多年前熱鬧、繁忙的隋唐大運河聯系在了一起。

  仲繼元介紹,1999年年初,安徽省改造303省道,線路穿過柳孜。在前期改造工程中,考古人員陸續發現了一些唐宋時期的文物,這迅速引起了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將有關情況報告安徽省文物局。在國家文物局的指導下,安徽省文物局與淮北市博物館、濉溪縣文管所組成聯合發掘隊,于當年5月進駐柳孜,對柳孜路段開展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

  經仔細研究勘察,考古隊決定把發掘區定在古運河故道的南側,在柳孜遺址的東西兩邊各選一個點進行發掘。

  為了保證發掘工作不出任何偏差,他們冒著高溫,一次一次地修正發掘方案。幾天后,一座東西長14.3米、南北寬9米、高5.5米的石砌構筑物重見天日,建造年代應不晚于宋代。

  更奇特的是,在構筑物下及其周圍,壓覆著8條唐代及唐代以前的沉船。

  此外,考古人員又發掘出大量隋、唐、宋及金、元時期的產自全國20余座窯口的陶瓷等文物,在900平方米的發掘區內,出土文物數量之多、窯口之眾、品種之豐,十分罕見。

  這3項重大發現迅速轟動全國。柳孜考古的重大成果,隨即被評為199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2001年柳孜隋唐大運河遺址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進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名單。

  柳孜發現:揭開古運河流經之謎

  如今的隋唐大運河柳孜發掘遺址就在路邊,被一條長約200米的白色圍墻包圍著,大門口分列著一對石獅。在遺址門前不遠的空地上,建起了一座遺址廣場。

  進入大運河遺址院內,我們看到一個石構的長方形立體建筑,沿河道南堤而建,它的頂部平面已被嚴重破壞,許多石塊被取走,留下了大大小小的凹坑。

  “最初發掘出來的這處石筑臺體曾被認為是碼頭,此次經過進一步發掘,碼頭一說基本被推翻,因為在該石筑臺體對面,又發現一個對應的石筑臺體。”張擁軍說,為確保河道暢通,古代碼頭的設置一般都采用交錯模式,如果一處是碼頭,它對面的河岸就不會再設置碼頭,否則船只裝卸貨物時,會影響其他船只通行。

  經全國多位考古專家現場查看,大家認為這是一座與《清明上河圖》中“虹橋”差不多的飛橋。根據史料記載,大運河宿州至濉溪段,木頭搭建的飛橋特別多。這兩個石筑臺體被認為是“虹橋”的基座。

  “柳孜運河橋梁遺址破解了隋煬帝開鑿的通濟渠流經地點和線路這一歷史懸案。”張擁軍介紹,由于歷史上通濟渠多次淤塞改道,加之黃河經常泛濫,沿線地貌變化很大,同時也由于古汴河的存在,因此,文獻中關于通濟渠的走向及流經地點一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柳孜運河遺址的發掘成果,證明通濟渠由洛陽經淮北、宿州等地入淮,和永濟渠、邗溝、江南河構成了完整的隋唐大運河,真正揭開了1000多年來古運河流經之謎。

  郭宏濤說,盛夏驕陽下,柳孜運河橋梁遺址靜默無言,雖然當年壯觀的大運河已不復存在,它似乎在向我們訴說著往昔的繁榮景象:運河上,貨運船、客運船、渡船、漁船,百帆競發,一片繁忙;橋兩頭,熙來攘往的人群,此起彼伏的喧囂聲,工人正在把一袋袋貨物裝到船上;在一旁,一名女子牽著孩子和即將出行的丈夫依依惜別……(記者戚帥華/文魯博/圖)(原標題:淮北柳孜運河橋梁遺址:揭開古運河流經之謎)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洛陽網(2013-07-26)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