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第六屆海峽兩岸客家高峰論壇在江西省贛州市舉行,歷經滄桑的贛南客家圍屋,再次成為各界關注的話題。
2012年,在國家文物局正式公布更新的45項《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上,贛南圍屋成功入列,這標志著贛南圍屋獲得了通向世界文化遺產的“入場券”。
作為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和標志性符號,贛南圍屋現狀如何?它該怎樣傳承發展,重現生機?帶著問題,記者進行了探訪。
客家文化的“活化石”
據《淮南子》載,秦始皇為統一祖國南疆,曾令大將屠唯率五十萬大軍,分五路進軍百越,成功之后,其中便留“一軍守南墅之界”。這是史書上最早所見中原漢人進入贛南的記載,也是客家形成的重要淵源。在以后的歷史演變中,客家人構成了贛南居民中一個獨特的群落,作為民居的圍屋則由此成為獨特的人文景觀。
“歷史與文化價值兼具,是研究客家文化的‘活化石’。”很多學者對贛南圍屋如此評價。
高聳的炮樓、森嚴的炮口、厚實的圍墻,銘刻著歲月的厚重。坐落在贛州龍南縣的關西新圍是迄今國內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結構、功能最齊全的贛南客家圍屋。參觀的游客紛紛驚嘆:“像是客家人的‘喬家大院’。”
“這個評價不夸張。論氣勢,枕山傍水,墻高壁厚;論規模,占地面積7700多平方米,百余間房屋呈‘九棟十八廳’布局;論歷史,聳立迄今已有近200年,建造費時十年;論價值,兼具軍事防衛、住家實用以及民俗、藝術等多方面。”長期致力于客家圍屋研究的龍南縣文聯主席賴建青說。
如果說,關西新圍是贛南客家圍屋氣勢規模的縮影,那燕翼圍背后的機巧縝密則令人稱絕。
1600多年前,客家賴氏祖先進入贛南。明清交替的戰亂過后,賴氏家族傾力建成有四層之高的“燕翼圍”。竣工后的圍屋呈方形,高15米,長42米,寬32米,房間136間,一層為膳食處,二、三層為居住,四層為戰樓,有58個槍眼,同樣的圍門有三層,具有很強的防御功能。
當地老人說,為了使堅守在圍屋內的人不斷糧、斷水,燕翼圍的圍內圍外有兩口水井,平時圍內井封閉只用圍外井,一旦圍屋被困即啟用圍內井,以保障圍內人正常生活用水。據測算,這種特殊的“儲備”可供圍內人食用半年以上。
合理開發就是最好保護
有“小家碧玉”之稱的全南縣雅溪圍屋,始建于清朝光緒年間。屋頂磚砌起翹明顯、優美輕盈。圍內多層挑空環廊,天井四水歸堂,比例瘦高。目前,雅溪圍屋里還有3戶人家居住,其中一位是年逾八十的老人歐義妹。
1943年,因為戰爭,即將初中畢業的歐義妹從香港來到全南,1947年與雅溪圍屋中的一名陳姓男子成婚,就此,在近70年里,歐義妹見證了圍屋承載的滄桑。
老人告訴記者,由于年代久遠,雅溪圍屋常年受到雨水侵蝕,加之圍屋內有大量木質結構,造成圍屋大部分瓦梁、樓板不同程度霉爛腐朽。“這些年,政府加強了保護,圍屋得到了充分修繕。”老人高興地說。
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顯示,贛南地區現存的客家圍屋總數有600多座。對于如此數量的客家文化“活化石”,當地政府意識到,合理開發就是最好的保護。
據了解,經過多年探索,當地有關部門總結出“整體規劃、突出特色、保護原貌、循序漸進”的路子,即對開發條件不成熟的先緩一緩,對正在或已經開發的20余座圍屋做到“一圍一品”出特色。先后打造了關西圍、漁仔潭、栗園圍、沙壩圍等圍屋精品,并串點成線,形成多條圍屋經典旅游線路。
為形成產業鏈,有關縣區還組建了客家文化旅游開發公司和圍屋股份制旅游開發合作社,包裝優勢旅游項目,用市場化理念去運作圍屋開發。
“申遺”不是目的是過程
2011年,贛州市正式啟動贛南圍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很多關注客家圍屋的學者都認為,申遺的過程本身就是加強對圍屋保護和管理的過程。
“‘申遺’不是目的,是過程。”在龍南縣文物局局長張賢忠看來,這個過程,不僅對文物保護起著宣傳推介作用,能更好地修繕、保護、改造和開發利用圍屋,還能加快文化事業和旅游產業發展。
“贛南圍屋不可復制,歷經幾個世紀的風吹雨打,要讓圍屋重煥光彩,須借助申遺的契機,有針對性地開發保護。”張賢忠說。
據了解,目前,贛州市通過開展圍屋普查分級,對確定為保護對象的圍屋予以公布,并建立檔案,對號入座制定保護措施,從而加大對現存圍屋的保護力度。
“保護要突出重點,這樣更有利于傳承客家文化。”贛南師范學院客家研究院院長羅勇認為,要選擇歷史文化價值高、保存狀態尚好的圍屋加以重點保護,在保護中注重發掘圍屋背后更多無形的文化元素。同時,通過申遺過程中的各項工作,以政府為主導帶動形成一種文化自覺的意識。
在專家學者的建議下,當地有關部門有意識地在對圍屋進行旅游開發時,注重對客家飲食文化、客家禮儀風俗的發掘保護。
“申遺只是開始,讓贛南圍屋在歷經滄桑后永久安好,任重道遠。”羅勇說。(記者 甄 澄 胡曉軍 通訊員 許軍)(原標題:贛南圍屋申遺啟動 專家:"申遺"不是目的是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