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新聞資訊 >> 外省 >> 瀏覽文章

“麻柳刺繡”:“熬”出來的國家非遺

2013/8/23 10:04:14 點擊數(shù): 【字體:

 

  在前不久舉行的第四屆國際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節(jié)上,一個并不起眼的展廳吸引了近萬人參觀,許多觀展客商當即表示合作意向卻遭婉拒,其展品最后還一舉奪得了非遺節(jié)“‘太陽神鳥’最佳展覽獎”桂冠。這個展廳展出的究竟是怎樣的展品?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記者近日慕名來到了川、陜、甘三省交界的廣元市朝天區(qū)麻柳鄉(xiāng),探訪大巴山深處的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麻柳刺繡”。

“麻柳刺繡”:“熬”出來的國家非遺

張菊花正在向村里的老人請教瀕臨失傳的老花樣繡法(攝影:本報通訊員 魯磊)

  用眼睛和時間“熬”出來的文化遺產(chǎn)

  “姑娘會架花,不愁找婆家。”在麻柳鄉(xiāng)當?shù)兀藗儼汛汤C稱作“架花”。“架花”是麻柳刺繡中最基礎、最傳統(tǒng)的一種針法,麻柳姑娘從四五歲開始跟著母親、奶奶學習“架花”,到出嫁之前便掌握麻柳刺繡的各種針法技巧。在當?shù)兀u價誰家姑娘賢惠與否,首要條件是“針線”,其次才是“人品”“茶飯”。因而,“針線活兒巧不巧”至今仍然是麻柳地區(qū)男女青年戀愛、聯(lián)姻的重要條件。

“麻柳刺繡”:“熬”出來的國家非遺

張菊花正在向村里的老人請教瀕臨失傳的老花樣繡法(攝影:本報通訊員 魯磊)

  “女孩要是相中哪家男孩了,就會送他扎花鞋墊做‘信物’,這就叫‘放定’。男方家有多少人,女孩在出閣前就得繡多少雙鞋墊、多少雙鞋,叫‘繡嫁妝’。除此之外,床罩、鋪褡、桌帷這樣的大件嫁妝,從小就得開始準備。”

  張菊花今年36歲,是麻柳刺繡的省級傳承人。說到麻柳刺繡如今已是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她笑了笑:“這個‘文化遺產(chǎn)’是麻柳女人用眼睛和時間熬出來的喲。”

  張菊花告訴我們,小時候因為手指太細,帶不上頂針,每一次手指都被針扎得鮮血直流。“扎手這些都是小事。”張菊花暗下決心,“既然要做,一定把麻柳刺繡發(fā)揚光大。”

  由于白天要干農(nóng)活,刺繡只能是晚上在松油燈下進行的“副業(yè)”,“特別費眼力”,繡女一般到三四十歲眼睛就不行了,所以刺繡也是“青春飯”。

  如今麻柳刺繡已經(jīng)成為“文化遺產(chǎn)”,蜚聲海內(nèi)外。“既然有了‘名譽’,我們也要想辦法把麻柳刺繡變成經(jīng)濟效益,讓‘苦夠了’‘窮怕了’的麻柳女人也嘗嘗甜頭,過上好日子。”談到未來,張菊花信心滿滿。

  民族交融的產(chǎn)物

  麻柳刺繡就地取材,所用材料僅是簡單的針、線、布,通過黑、白、紅、藍等土布和彩色棉線,配以不同明暗的顏色圖塊。所繡織品,針線綿密,色彩鮮艷,組合巧妙,令人賞心悅目。

  麻柳刺繡所繡圖案,或耕種收割、或婚嫁禮儀、或人物鳥獸,花色多樣,簡潔明快。比如在繡獅子老虎的時候,繡女們將現(xiàn)實中的獅虎等猛獸化為懲惡揚善的可愛形象,這些抽象簡化而成的刺繡圖案,濃眉大眼、威風凜凜。藝術的夸張和變形,既不失去生活的真實,又使刺繡作品極富裝飾意味和藝術美感。

  麻柳刺繡的繡法主要以繡花、挑繡為主,常見的有架花(十字繡)、挑花(里外花)、扎花(繡花)、串花、游花等8種繡法,所繡成套各式花圍腰、花鞋墊、花鞋、花襪子、襪溜跟,式樣精美,做工精細,色彩運用對比強烈,帶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

  麻柳鄉(xiāng)負責保護推廣麻柳刺繡的負責人嚴應國對麻柳刺繡的“羌化”有自己的看法:“雖然麻柳刺繡從針法上和羌繡有相似性,但如果說麻柳刺繡脫胎于羌繡,為什么不可以說羌繡脫胎于麻柳刺繡呢?”

  西南民族大學文新學院鐘克勛教授從事民俗文化研究多年,最近正受邀編寫保護和傳承麻柳刺繡的鄉(xiāng)土教材《麻柳刺繡》。他介紹說,麻柳鄉(xiāng)所在的廣元地區(qū),自古以來都是羌、氐、漢等多民族混居的地方,也是羌族由西北地區(qū)向四川遷徙的重要通道,因此,并不排除麻柳刺繡與羌族刺繡的親緣關系。

  他同時提出,羌繡的形成也是多民族交流、融合的產(chǎn)物,而麻柳刺繡的傳統(tǒng)紋樣“清官出巡”“老鼠嫁女”“八仙過海”“喜鵲鬧梅”“鳳凰戲牡丹”“獅子滾繡球”等,從選材上具有濃郁的漢族特色。應當說,同羌繡一樣,麻柳刺繡也是多民族交融的產(chǎn)物,是先民們智慧的結晶。

  不能讓麻柳刺繡斷了香火

  “麻柳刺繡第一次走出麻柳鄉(xiāng)是在1982年。”現(xiàn)年50歲的梁秀瓊如今在麻柳鄉(xiāng)民政所工作。當年,她作為文化干部曾跟隨廣元文化館一同到綿陽、成都等地展出麻柳刺繡。

  “那時候的麻柳人一聽要把這些生活中再普通不過的玩意兒拿出去展覽,激動極了,精挑細選了4000多幅,那個陣仗好大喲。”從梁秀瓊自豪的笑容里,我們仿佛能看到麻柳刺繡當時的繁榮景象。

  據(jù)調(diào)查,1984年,麻柳鄉(xiāng)全鄉(xiāng)3000多名婦女中善刺繡的有1300多人,其中被譽為“巧姑娘”的有270多人。“而現(xiàn)在能完整掌握麻柳刺繡技法的不足30人。”嚴應國說,雖然麻柳刺繡如今價格不菲,但至今沒有形成固定的銷售渠道。另一個很現(xiàn)實的問題是,比起學刺繡,年輕人更愿意去打工。

  而在成都非遺節(jié)上,之所以拒絕有合作意向的客商,正是因為目前麻柳刺繡只能小規(guī)模生產(chǎn),還沒有進入市場的能力。

  “市場是保護麻柳刺繡的最好平臺,麻柳刺繡要改變‘人死藝亡’,破碎化、邊緣化現(xiàn)狀,產(chǎn)業(yè)化是最佳路徑。”

  而為了麻柳刺繡的產(chǎn)業(yè)化,當?shù)卣苍诜e極做準備。2008年,麻柳刺繡成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同年,麻柳鄉(xiāng)被評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xiāng)”;目前當?shù)匾呀?jīng)遴選出12名技藝精湛的繡娘作為傳承人,讓她們到全市各個職業(yè)學校進行授課,有關麻柳刺繡技藝的鄉(xiāng)土教材的編寫工作也正在緊張籌備中。 (原標題:“麻柳刺繡”:“熬”出來的國家非遺)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2013-08-23)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wǎng) 中國網(wǎng)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wǎng) 新華網(wǎng)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wǎng) 河南省書畫網(wǎng) 中國越調(diào)網(wǎng) 中國古曲網(wǎng) 博雅特產(chǎn)網(wǎng) 福客網(wǎng) 中國戲劇網(wǎng) 中國土特產(chǎn)網(wǎng) 河南自駕旅游網(wǎng) 中華姓氏網(wǎng) 中國旅游網(wǎng)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網(wǎng) 族譜錄 文化遺產(chǎn)網(wǎng) 梨園網(wǎng) 河洛大鼓網(wǎng) 剪紙皮影網(wǎng) 中國國家藝術網(wǎng)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