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武漢9月13日電 題:湖北非物質文化遺產“嗚嘟”傳承中的尷尬
作者 曹旭峰 劉黨生
“南有嘉魚,蒸然罩罩,君子有酒,嘉賓式燕以樂”,這是中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詩經》賦予長江中游湖北嘉魚縣的美名,也是中國最早有關魚類的記錄。
與之同樣古老的鄉土樂器、湖北非物質文化遺產——嘉魚“嗚嘟”,是中國迄今為止唯一能演奏和音的土類樂器。
“嗚嘟”被歷史湮沒數百年之后,嘉魚縣文化館畢寅生將其“復活”。近日,中新社記者走進了“嗚嘟”之鄉嘉魚。
在嘉魚人民公園里,一只碩大的魚形腔體“嗚嘟”雕朔吸引不少游客,紛紛在此拍照;嘉魚的街頭,也不時可以看見一些巨型“嗚嘟”宣傳畫。
畢寅生說起“嗚嘟”如數家珍:“嗚嘟”產生于長江中游沖積平原嘉魚牌洲灣一帶,這里泥土濕潤,粘性極強,而且蘆葦與青草茂盛,是放牧的好地方。在三國時期的東吳,放牛娃在此捏泥為哨喚牛歸,成為“嗚嘟”的第一個制作者。
“在遠古時期‘樂工’使用土類吹奏樂器,隨著吹奏技術的進化,逐漸去掉哨口(發音的風道)。一些泥哨衍變成陶哨(陶塤),走向了宮廷雅樂,而‘嗚嘟’仍限于民間泥哨,處在原始狀態,后來就被歷史湮沒了。”畢寅生說。
1986年,畢寅生研制出有8音孔、音域達11度、可吹奏10個音的“嗚嘟”,并創作出第一首“嗚嘟”樂曲《野洲情趣》。“嗚嘟”從此以新的面貌進入世人眼中。
1995年,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介紹“嗚嘟”時,稱其為“來自人類最初的音樂”。其后,畢寅生帶著“嗚嘟”登上大雅之堂,并多次赴臺灣、韓國、泰國和美國訪問演出。“嗚嘟”還被列入首批湖北省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記者近日來到畢寅生狹小的工作室,看到了他制作的魚形中空“嗚嘟”。“設計‘嗚嘟’外形時考慮到了魚,畢竟嘉魚是魚鄉,而且設計魚形還便于一只手掌握演奏。”
畢寅生對記者說,招收學員是目前維持“嗚嘟”研究的主要經費來源。除了經費的捉襟見肘,還因為傳承后繼無人。“要學會‘嗚嘟’吹奏技術,就要先有一定的吹奏基礎,有吹奏基礎的人,又認為學‘嗚嘟’沒前途,賺不到錢。”畢寅生招收的10多名學生中,僅有數人跟他學習“嗚嘟”。
“‘嗚嘟’是嘉魚的一張文化名片,‘嗚嘟’是在我們手中發掘出來的,我們絕不能讓它消失在我們手中,政府將加大對‘嗚嘟’的保護力度。”中共湖北嘉魚縣委書記熊征宇對記者表示。(原標題:湖北非物質文化遺產“嗚嘟”傳承面臨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