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外省 >> 瀏覽文章

南頭古城:深港歷史之根文化之源

2013/9/17 10:56:37 點擊數: 【字體:

南頭古城:深港歷史之根文化之源

有著1000多年歷史的南頭古城是深港歷史之根。

    雷  燕   陳一鋒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深圳以神奇的速度發展成為充滿著熱情與活力的國際化大都市,而對這座城市歷史文化底蘊的研究和探討,一直是海內外文化學者研究的重要課題。

    事實上,深圳的歷史發展軌跡可以追溯到1730多年前的東晉時期。位于深圳市南山區的南頭古城曾經不僅是嶺南沿海地區的經濟重鎮,也是行政管理中心和海防要塞,記載著千余年歷史足跡的南頭古城是深港兩地城市發展的共同源頭,具有極高的社會價值和歷史價值。它的存在,體現了歷代嶺南人民對海洋文化的探索與追求,也體現了深圳的文化包容性和多元化,以及奮勇抗擊外敵的愛國主義精神。南頭古城歷史淵源和文化背景,在我國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南頭古城,作為城市之根和“千年文化遺產明珠”,其保護工作不能忽視。

    曾經的嶺南鹽政中心

    從古至今,南山有著一個響亮的名稱——南頭。在深圳原住民的回憶中,有關南頭的傳說,值得深圳人為之光榮和自豪。南頭位于深圳蛇口半島北端,北靠羊臺山,西抵珠江入海口,南臨伶仃洋。

    南頭地勢北高南低,大沙河自北向南縱貫其區域流注大海,形成臺地和沖擊平原地貌。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鹽業生產對生活在沿海地區的人群來說必不可少。近海百姓,煮海水為鹽,遠近取給。據相關資料記載,西漢元封元年,御史大夫桑弘羊提出鹽、鐵專營制度,設“大農部丞”,在全國設置鹽官,其中第一個鹽官即為“東官”,官階為“正三品”。這是深港歷史上最早的,也是極為重要的行政管理建制。

    南頭,秦漢時期地處南海郡治“番禺”的門戶,枕山面海,擁有優良的港灣,扼珠江口江海交通要沖,是漁鹽貿易的重要集散地。南頭地區的考古發現,為這一地區在漢代就是主要食鹽產地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實物證據。值得一提的是,1981年冬在南頭古城南約200米處的紅花園新村工地,發掘出18座兩漢至南朝時期的古墓。其中西漢墓1座、東漢墓9座、東晉墓6座、南朝墓2座。這些密集的漢墓群可以說明漢時期南頭一帶已是居民較多、經濟發達的區域,這和史籍記載的番禺縣鹽官的設置是有密切聯系的。因此,我們可以說,深圳城市歷史的開端發源于鹽官設置。番禺縣鹽官“東官”乃全國三十六鹽官之一,它的設置,促進了珠江口沿海地區特別是深、港地區的開發、水上交通和經濟的繁榮。

    隨著鹽業的發達,嶺南鹽政中心南頭古城后轉化為郡、縣治的行政管理中心,這是深、港城市歷史的開端。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原南海郡一分為二,劃出南海郡的南部和東部,設“東官郡”,下轄六縣,郡名沿用漢鹽官“東官”之名,郡治在三國吳時所建司鹽都尉所附近,即今南頭古城一帶。下轄六縣,分別為:寶安、安懷、興寧、海豐、海安、欣樂,其中寶安為首縣,縣治與郡治同城。其中首縣寶安轄地包括了今天的香港、深圳、東莞、番禺南部、中山、珠海及澳門等地區。當時的東官郡范圍廣袤,西自珠江口,東至現廣東與福建交界處。

    嶺南移民文化的縮影

    公元317年,瑯琊王司馬睿繼皇帝位,建立了東晉政權。江南及嶺南地區成為其主要的統治區域,也是東晉政權賦稅、兵役的主要征集地。同時,北方的地主富商也隨同王室成員及大量的王公貴族一起南遷避難。南遷中,儒家觀念在嶺南地區越來越深入人心,南越文化與中原文化越來越融合。

    2001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南頭古城內樂平街10號發掘一座保存完整的東晉古墓,與此同時,還在南頭古城南門外西側,發掘出呈南北、東西走向的東晉護壕,在護壕內出土了大量東晉時期的文物。由此可見,東晉時期南頭古城一帶的社會生活和經濟發展十分繁榮。

    自東官郡設置到唐朝,寶安縣縣治一直在南頭古城。隋朝廢除東莞郡治,寶安縣歸屬南海郡管轄。但從唐初到中唐,寶安縣前后經歷5次行政設置方面的變遷,到明代晚期新安縣的設立,不得不提到一位古城歷史上的重要人物——劉穩。隆慶六年,劉穩任職為廣東參政兼任提刑按察司副使。劉穩在考察中得知南頭等地距離東莞縣治一二百里,行政管理鞭長莫及,遇有急事也遠水解不了近火,特別是聽聞“辛酉之變”后,便產生分縣的想法。公元1573年,南頭從東莞縣分出,恢復設縣,賜名“新安”,取“革故鼎新,去危為安”之義,并將縣治設在南頭古城,其管轄范圍包括了現在深圳市大部分地區、香港全部以及東莞東部和東南部的小部分地區。

    隨著南頭古城行政區劃更變,體現在文化上的最大特點就是移民文化,歷史上嶺南發生的5次大移民,南頭古城是一個縮影,移民文化不僅形成了鮮明的民系(廣府、客家、福建三大民系),而且對外來文化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到鴉片戰爭前夕,新安縣居民主要是漢族中的廣府和客家兩大民系。

    海上交通要道與海防軍事要塞

    唐代“貞觀之治”后,隨著我國“陶瓷之路”的興起,海上對外貿易日漸發達。進入廣州貿易的商船,由于海路水淺,不能直入廣州,須繞過香港大嶼山經南頭入虎門抵達珠江,因而南頭便得天獨厚地成為海上交通航道的必經之地。加之寶安縣淡水充足,又是珠江口一帶的經濟文化中心,因此,自唐朝始,南頭便成為海上交通航海的必經之地、重要的海內外貿易的集散地。

    公元736年,朝廷在南頭設置了一個軍事機構——屯門軍鎮(鎮治在南頭城)。自此直至明代,南頭古城由行政中心轉為海上交通門戶和軍事要塞。但南頭古城在中國軍事史上重要的歷史地位更在于明正德至嘉靖年間抗擊葡萄牙殖民者入侵的“屯門海戰”,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在海上抗擊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明代,資本主義萌芽在這個有賴于河流文化而孕育的文明古國開始萌動,鄭和七下西洋展現了古老中國對海洋的一種渴望和向往,但西方列強的入侵、封建朝廷的腐敗,讓這個古老的中國海洋夢扼殺于搖籃之中。

    14世紀以來,海盜、倭寇、番夷和西方殖民主義者不斷侵擾我國沿海各地,為抗擊外來侵略,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在南頭設立東莞守御千戶所。16世紀,西歐部分國家進入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開始對外擴張與掠奪。公元1511年,佛郎機(葡萄牙)攻占了滿剌加(現馬來西亞),隨即侵犯我國東南海面,占領屯門澳。公元1521年,時任廣東巡海道副使汪鋐受朝廷之命駐守南頭城抗擊“番夷”,開我國“師夷制夷”之先河,殲滅葡萄牙十多艘蜈蚣戰船。此后,葡萄牙入侵者再犯浙江、福建沿海,時任兵部尚書的汪鋐領軍將其徹底驅逐,至此葡萄牙人可以說是聞“汪鋐”而喪膽,直至汪鋐去世18年后(1533年),葡萄牙再次侵犯我沿海占領澳門。

    鴉片戰爭是中華民族一段揮之不去的恥辱。而讓我們自豪的是,自1839年9月的九龍海戰開始,在當時的新安縣海域,我們與英殖民侵略者大大小小打了9戰,保持著全勝的戰績,直至1841年2月關天培等將士戰死沙場,虎門各要塞炮臺全部失陷。縱觀南頭古城歷史,歷朝以來,南頭古城在海防文化的意義不可低估。

    探索保護最佳路徑

    一直以來,市區兩級政府對南頭古城的保護工作都非常重視。2009年12月,時任廣東省委常委、深圳市委副書記王榮對南頭古城保護工作做出重要批示,要求文物部門及南山區形成一個保護與開發性的整體規劃,要求南山區作為開發與保護主體,逐年推進項目實施,并請發改委、財政委通過立項,給予支持。記者了解到,文物保護部門已經做好了對南頭古城的本體保護規劃、市規劃國土委也已經完成了南頭古城的整體保護規劃。

    今年9月初,南山區委書記李小甘、副區長曹賽先率相關單位負責人實地調研南頭古城,并召開會議研究古城保護與利用問題。在談到南頭古城保護與利用時,李小甘對市規劃部門提出的“就地保護、活化整治”的方針表示認同。他強調,南頭古城外來人口眾多,現在生活著3萬多人,保護南頭古城必須改變大環境,要通過形態的改造,達到業態的調整,進而達到人口結構的調整;要對原有核心歷史文化強化保護,用修舊如舊的辦法建設歷史文化街區。

    記者了解到,《深圳市南頭古城保護規劃》中指出,由于南頭古城特殊的歷史和社會價值,其保護和利用不同于一般的城中村改造,不能脫離歷史文物和本土文化的保護而拆除更新為一個高強度的新居住區。因此《保護規劃》以“就地保護,活化整治”為核心理念,引入文化、旅游、商業等元素,將南頭古城定位為“體現深港澳同源文化,文化保護完好,獨具傳統文化與商業氛圍的城市傳統風貌展示區”。

    有著1000多年歷史的南頭古城作為深港歷史之根、文化之源,其人文、歷史、社會等價值重大,具有極重要的保護價值。記者了解到,目前,市區兩級政府正在對南頭古城的開發保護進行規劃論證,以期最大限度地讓這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城煥發新的魅力。(原標題:南頭古城:深港歷史之根文化之源)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2013-09-17)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