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阿克蘇9月22日電(楊喆 陶拴科)9月22日,記者在新疆克孜爾千佛洞景區了解到,該文化古跡作為“絲綢之路”整體申遺的一個部分,即將迎來驗收的過程,“絲綢之路”的申遺工作也進入了關鍵時刻。
新疆龜茲研究院研究中心主任苗立輝告訴記者,“絲綢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網”以跨越東亞與中亞的特大區域性路網規模、持久的沿用時間、豐富的各類遺存及其相互間的內在動態關聯、多元的交流內容、多樣的地理環境,展現出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16世紀期間亞歐大陸諸多文明間在宗教信仰、城市文化、建筑設計、住居方式、商品貿易、民族交流等方面的相互影響,也因而成為目前國家申報的世界文化遺產點。
記者在克孜爾千佛洞看到,洞窟前矗立著一尊黑色鳩摩羅什坐像,蓮花座上的他雙目微垂,陷入沉思,同其身后錯落的洞窟一同傳達出玄妙的佛教氛圍。進入洞窟內記者看到,一幅幅精美的佛教壁畫經歷歲月侵蝕仍保持千年前的風貌,獨特的花紋與圖樣,無不訴說著當年的繁華景象。
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景區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和其他部門的協調下做了一系列相關的工作。首先是當地專門成立了領導小組,在國家文物局的統一部署下,按照申遺工作指導下進行了環境整治工作,拆遷了很多有礙風貌的建筑,同時開展了多方面的保護研究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加強與地方政府合作。
苗立輝告訴記者,克孜爾石窟作為絲綢之路申遺的一個點,突出價值主要在于其重要的文化和宗教地位。目前為止申遺相關的大部門工作已經基本完成。10月15日,國際專家將來克孜爾石窟進行驗收,如果通過這里也將成為中國新的一處世界文化遺產點。
克孜爾千佛洞是公元3到9世紀開鑿于天山南麓古龜茲地區的佛教石窟寺,是西域地區現存最早、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洞窟類型最齊備、影響廣泛的佛教石窟寺遺存。它既是龜茲石窟的代表,也是佛教石窟寺從印度北傳中國后,地域位置最西的一處石窟群,受到了印度、中亞乃至中原北方佛教藝術的多重影響。它既可稱作西域地區佛教石窟寺的典范,又是印度與中原北方石窟的媒介,以獨特的洞窟形制和壁畫風格,明顯揭示出佛教經西域地區由西向東的傳播軌跡,以及在傳播過程中所形成的本土化過程,即龜茲風格,成為絲綢之路上最重要的佛教遺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