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南陽 >> 歷史傳說 >> 傳說賞析 >> 瀏覽南陽

牛郎織女傳說起源于母系氏族社會 實為"姐弟戀"

2013/5/30 14:58:24 點擊數: 【字體:

   
    山東省沂源縣燕崖鄉,是神話故事牛郎織女的故鄉,是中國愛情文化的發源地。關于牛郎織女的傳說,其實最初源于原始信仰中的星辰崇拜,是星宿的神化與人格化。

    牛女故事,有人認為“產生可能在西漢,但完成卻是在漢末魏晉之間”;不少人認為,牛女故事最早也就是上溯至《詩經》時代。但我覺得,牛郎織女的神話起源很古很古,是一則原始神話。其創始年代應在公元前2400年以前,那時正是中國原始氏族社會的母權制時期。

    牛郎織女星到底在哪里

    這里從杜甫的一首詩說起。其詩曰:“牽牛出河西,織女處其東。”清代學者浦起龍說:“‘牽牛織女’四字宜倒轉。牽牛三星如荷擔,在河東;織女三星如鼎足,在河西。公涉筆偶誤耳。”今人在中國天文學史的書中也說:“這里東西方向是顛倒的。”從今天的星象看,他們講得很有道理,因為織女星在天河西,而牽牛星在天河東。杜甫詩題目即為《牽牛織女》,全詩又不長,豈能起首二句就把牛、女二星宿的方位弄顛倒了?原來杜詩是在用典:晉陸機《擬迢迢牽牛星》詩:“牽牛西北回,織女東南顧。”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曰:“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勞逸,織成云錦天衣。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后遂廢織。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使一年一度相會。”這段話又見于南朝梁殷蕓的《小說》。杜甫之后南宋詩人張耒《七夕詩》曰“河東美人天帝子”,“河西嫁與牽牛夫”。可見杜詩“牽牛河西”、“織女河東”決非“涉筆偶誤”,在他之前之后都有這種用法,起碼也應看著杜甫是在用典。但實際天象為何與陸機詩、與《荊楚歲時記》、與殷蕓《小說》、與杜詩、與張耒詩所寫之牛女二星神的方位不合呢?鄭文光在《中國天文學源流》中說:“據計算,公元前2400年,河鼓(牛郎星)在織女西。”這是為什么呢?

    先談一個天象問題。牛郎織女星雖然是恒星,但它們的相對位置也不是永遠恒定不變的,實際上,它們之間的相對位置也在變化,不過較短的歷史時期內,我們覺察不到罷了。如北斗七星,10萬年前,10萬年后,和現在差別就很大;再如,被稱為星宿王國中心的“北極星”,指最接近北天極的那顆星,它在人們的視覺中好像是靜止不動的,其實由于地球自轉軸的進動,北天極也在緩慢地悄悄移動著它在恒星間的位置。對于我們地處北半球的人來說,不同歷史時期所看到的北極星是不相同的。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公元前2400年前,牛、女二星方位與杜甫當時以及今天的天象不合了。

    當時的星象圖后人何以得知?已經隔了幾千年如何傳到六朝、如何傳到唐代甚或今天?傳到六朝、傳到唐代,我認為是口耳相傳的緣故,可見牛郎織女神話的魅力所在。至于4000多年前的星象圖后人何以得知,早在西漢末年的劉歆,就曾經回推歷史上的天象,并且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限于當時的觀測精度和對天體運行規律的掌握,這些推測還不夠精確;但現在,比如我們用美國的天象演示軟件《天圖》,它就立即能演示出我們需要的彼時彼地的實際星空,包括恒星、太陽、月亮、各行星、彗星乃至河外星云等幾乎所有天體的精確位置。所以我們今天推知公元前2400年牛郎織女星的位置,也是比較容易的事情。

    方位不合恰是起源很古的證據

    我認為,杜甫等人詩文中所寫牛女二星方位與當時和今天不合但卻與公元前2400年相合,就無意中透露了一個秘密:牛郎織女神話的創始年代是與牛、女二星方位相合的公元前2400年以前的那個時代。中國神話研究著名專家袁珂、程薔都有牛女神話起源很古的推測。但“古”到何時,為何起源很古,又都語焉不詳。學者們認為:黃河流域是我國古代文化的搖籃,早在八千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時期就出現了農業、手工業和畜牧業,就對天文知識有所了解。進入仰韶文化時期(公元前5000-公元前3000年),農業生產有了進一步發展,農作物除粟外,還種植了麻、蔬菜和藕。那時先民們為了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已注意觀察認識天象及尋求其變化規律。中國的歷史紀年,現在多數人相信古本《竹書紀年》的說法,認為夏王朝約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前十六世紀。而公元前2400年,相當于母權制氏族時期。馬克思曾說:“古代各族是在幻想、神話中經歷了自己的史前時期。”又說,在人類社會“野蠻時期的低級階段”,就“已經開始創造了還不是用文字來記載的神話、傳奇和傳說的文學,而且給予人類以強大的影響”。“野蠻時期的低級階段”,正是中國原始氏族社會的母權制時期。我認為牛郎織女的神話,即起源于這個時期。

    織女星是華夏先民最早認識的恒星之一

    那時的先民們已注意觀察天象,除日、月之外,最早認識的恒星可能就是北斗、北極、心宿、織女等。夏代曾用織女所向以定四時,足見織女在遠古人心目中是很重要的星。由于織女星是北天空很亮的一顆星,除大角星外,就數它了。織女星的體積是太陽的33倍,溫度比太陽高5000度,而光度則是太陽的50倍。而織女星又在天河旁,較大角星更容易辨認,于是先民們就把北天空這顆很亮的星取名為和“女性”有關的星——這應當是母權制氏族社會繁榮時期尊重女性的跡象和印記。而在仰韶文化時期,先民們已有了麻的種植,說明母系氏族的社會已能用麻類織作衣物,并且這一工作全由婦女操作。

    再從傳說來看,相傳黃帝娶西陵氏女,名嫘祖,她是我國傳說中最早的養蠶人,后代尊之為“先蠶”祭祀。可見植桑養蠶業在我國歷史之悠久。這就是先民們把天河旁這顆亮星尊之為“織女”的社會背景和條件。而早在八千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時期就已出現了畜牧業,先民們已開始對豬、牛等進行馴化養殖。而在母系氏族時期,“牽牛以馴”,“馴牛以用”這項工作基本上由男子操作。隨著人們精勤觀測星象的進展,先民們除較易認識的北斗、織女等星外,又陸續認識了其他一些星宿。于是又在天河的另一旁選取了三顆星(中之“河鼓二”也較亮),名之為“牽牛”。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民們對牲畜的馴養。那時社會的發展已從群婚制過渡到對偶婚,人們把天上的兩個星宿說成是一對夫妻,就是對偶婚在神話中的反映。牽牛在天河西,織女在天河東,東升西落,男跑女追,緊緊相隨,這大概也和母系氏族社會中女子地位較高,在情愛方面也更主動、更大膽有關吧。這兩顆星相比,織女星比牽牛星亮多了,可見牛女神話傳說,還殘留著以女性為中心的對偶婚的痕跡,那時候的牛女神話,肯定簡略得很,可能只是說這兩個星宿一為織女,一為牽牛,是對恩愛夫妻,女織男牧(或耕),共同創造著美滿的生活。這神話是當時先民們生活的曲折反映,寄托著他們的美好愿望。

    牛女神話為什么能流傳下來

    由于牛女神話和天上的兩個著名星宿有關,再加上故事本身的生動性、可愛性,所以一直在群眾中較為廣泛地流傳著。《詩·小雅·大東》曰:“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正是抓住了牛女故事的主要人物及故事發生的主要場所(天河),抓住了牛女二人的主要“職業特點”(女織布,男以牛運載),可以從中看到牛女故事的蛛絲馬跡。今天所能見到的有關天河牛女的文字記述,以此為最早。

    漢代以后的有關記載就更多了。《淮南子》曰:“烏鵲填河成橋而渡織女。”《風俗通》曰:“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這些“烏鵲填河成橋而渡織女”的情節產生的時代,要比見于文字記述的時代早得多,我認為可能會在商周時期。古人觀察天象,在七月初頭的子夜時分,牛女二星都出現在子午線上,由于天穹效應,二星之間看似距離相近多了,所以人們把七月七日當成牛女相會的日子。這時候,又恰是烏鵲脫毛的季節,古人仰看天河牛女,就很自然地聯想到可借助于烏鵲為橋使牛女相會。宋羅愿《爾雅翼·釋鳥》:“涉秋七日,(烏鵲)首無故皆髡。相傳以為是日河鼓與織女會于漢東,役烏鵲為梁以渡,故毛皆脫去。”從自然現象上解釋了“役烏鵲為橋”的起因,是很有道理的。人們遂把七月七日當成牛女相會的日子。實際上,牛郎星體積只有織女星的1/3,質量也只有織女星的一半,“十八的大姐九歲的郎”,這真是一對名副其實的“姐弟戀”。二星相距有16光年之遙,乘坐每秒11公里的火箭,還要飛40萬年,通一次電話,對方要16年后才能聽到。天空中的二星永遠也不會相會。但因為七夕的故事,后來又把這天當做婦女的節日。

    我認為原始的牛女神話中的主角是兩個“女織男牧(或耕)”的勞動者的“平民形象”,因而雖在群眾中廣為流傳但長久卻未被記入文籍之中。至秦漢時代國家出現了大一統的局面,君主制政體確立,反映在天文學上則是把滿天似乎雜亂無章的星宿,說成是一個等級森嚴的“星國”,有天帝、帝車,還有三公、九卿、將相、后妃、太子,織女星也被說成天帝的女兒或孫女(見《史記·天官書》)。織女由于和天帝攀上了血統關系,而身價倍增。這或者也是“七夕”這個節日,不但民間,而且連宮廷之內、官宦之家都十分重視,成為一個“全民的節日”的原因吧。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齊魯晚報 2010-08-12 作者:徐傳武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