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女南陽會牛郎”系列之四 南陽沃土孕育千古傳說(2)
2013/5/30 15:05:5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畫像石見證漢代南陽牛郎
2006年11月8日,中央電視臺四頻道《走遍中國》欄目,報道了山東沂源縣燕崖鄉傳說中的織女洞、牛郎廟。
報道稱,牛郎廟所在的村叫牛郎官村,傳說中的牛郎姓孫,名守義,而牛郎官村是個姓孫的單姓村。時至今日,牛郎官村的老人們仍自認為是牛郎的后人,養蠶、耕織、“乞巧”取“雙七水”等習俗沿襲至今。專家認為,這里是牛郎織女傳說的文化源地。
報道中,電視畫面特意播放了一段牛郎織女漢畫像石,來說明牛郎織女的故事傳播之久遠。但是解說詞卻未說明這塊牛郎織女漢畫像石是什么地方出土的,現存放于何處。
電視播出的漢畫像石,引起一個南陽人的關注。他就是南陽漢畫館館長韓玉祥。
韓玉祥發現,電視中出現的牛郎織女漢畫像石是南陽出土的,至今仍保存在南陽漢畫館。根據電視畫面上出現的北京天文臺的鏡頭,韓玉祥判斷央視很可能是在那里拍攝的。多年前,南陽曾復制了一塊《牛郎織女》漢畫像石送給北京天文臺做紀念。
漢畫像石是漢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裝飾石刻壁畫,其內容包括神話傳說、典章制度、風土人情等各個方面,上承戰國繪畫古樸之風,下開魏晉風度藝術之先河,奠定了中國畫的基本法規和規范,同商周的青銅器、南北朝的石窟藝術、唐詩、宋詞一樣,各領風騷數百年,成為我國文化藝術中的杰出代表和文化藝術瑰寶。
南陽是全國出土漢畫像石數量最多的區域之一,兩漢時期,南陽是全國重要的中心城市,該地區手工業、商業、農業都很發達,又是漢光武帝劉秀起家的地方,東漢的許多皇親國戚、王公貴族都活動在南陽,所謂“王侯將相,第宅相望”,這些人死后大多葬于此地。這種經濟和政治的背景,形成了南陽地區這個漢畫像石藝術寶庫。
為了見證具有特殊意義的牛郎織女畫像石,記者走訪了南陽漢畫館。
這座專業博物館坐落在南陽車站南路的漢畫街上,收藏了2000多塊畫像石,是我國建館歷史最長、規模最大、藏品數量最多的一座漢代畫像石刻藝術博物館。
在韓玉祥帶領下,記者走進了南陽漢畫館天文與神話大廳。這是整個漢畫館的主廳,形狀是一個巨大的藍色穹隆,抬頭望去,浩瀚的天河,繁星點點,牽牛星、織女星、北斗星,星羅棋布。蒼穹下,布展的是北斗星、嫦娥奔月、女媧補天等一塊塊與天文、神話有關的漢畫像石。牛郎織女漢代畫像石,位于中間最醒目的地方。
牛郎織女漢畫像石為長方形,縱51厘米,橫186厘米,厚26厘米,是淺浮雕作品。其右方刻牧童揚鞭牽牛,上有三星相連,當為牽牛星座。左方七星呈環行,環內刻玉兔,左下方四星內刻一躬身女子,為織女星座。中部六星下刻一虎,昂首翹尾。
說起牛郎織女畫像石的來歷,韓玉祥打開電子檔案,對記者介紹道:“這塊牛郎織女畫像石,原藏于漢代墓穴,后被人發掘散落于鄉野。1935年,南陽博物館在距離牛郎莊20公里處的南陽市七里園鄉白灘村發現這塊畫像石,運回藏于南陽博物館,1985年移交南陽漢畫館。”
據專家考證,牛郎織女漢畫像石右方刻男子叉腿而立,其右手執鞭上舉,左手握韁牽牛,就是傳說中的牛郎。而左下方四星內刻一高髻跽坐狀的女子,為織女的形象。因為在古代,蠶女的形象就是跽坐的姿勢。根據兩人的裝束可以斷定是漢代人的打扮,而且是耕田和織布的漢代普通勞動者的形象。
此圖是古代牛郎織女神話與天文星象相結合而產生出的一幅生動形象的天文神話畫像,是一件罕見的藝術珍品,被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據專家考證,牛郎織女漢畫像石中,牛郎所牽之牛,其牛鼻穿有韁繩,牛角呈叉形,身體勻稱肥壯,牛尾自然下垂,四腿呈前行狀,神態安詳自然,屬于經過馴化的耕牛。
南陽漢畫館有不少以斗牛、野牛為內容的漢畫像石,其形象為隆起的頸項、緊收的小腹、銳利的雙角、向上翹起的尾巴,突出的是牛的強健、雄壯和靈巧。相比之下,可以斷定,牛郎所牽之牛,不是野牛、不是斗牛,而是耕牛,更準確地說,其體貌特征顯示這是一頭“南陽黃牛”。
南陽黃牛進入傳說
南陽黃牛名聞天下。1998年,南陽黃牛被農業部首批列入國家畜禽品種保護名錄,2002年又通過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原產地標記域名注冊。這個品種的牛體格高大、雄壯結實、力強持久,毛色分黃、紅、草白三種,以黃色為主。其肉質細,香味濃,大理石花紋明顯,皮質優良?烧f役用性能、肉用性能及適應性能俱佳。
如今,養牛仍是南陽的重要產業,一年一度的黃牛選美大賽熱鬧非凡,數萬頭南陽黃牛齊聚賽場,吸引了遠近百姓前來觀看,獲得冠軍的“現代牛郎”披紅戴花,獎品是“鐵牛”(四輪拖拉機)。
南陽黃牛的歷史過去并不為人關注,直到大量漢畫像石在南陽出土,人們才知道,南陽黃牛有著極其悠久的歷史。
南陽出土的漢畫像石中,牛是最常見的畫像內容之一。除了“牛郎織女圖”之外,還有“牛耕圖”、“斗牛圖”等。漢畫中黃牛高聳的脊背、強健的四肢,給人一種充滿“力”的感覺。最有趣的,是方城縣出土的兩塊《健牛圖》。
1976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南陽方城縣城關鎮東關村發掘的一座漢墓,墓門右上門楣上刻一熊,右拒一龍,左拒一牛。牛后刻一閹者,趁牛前抵而抬后腿之際,操刀割牛睪丸。
1982年,該縣又發現一塊內容相似的漢畫像石。石上圖刻一虎一牛相斗。牛后刻一閹者,頭戴尖帽、袒胸赤臂,趁牛全力前抵,抬左后腿之際,用左手托牛睪丸,右手執利刃割之。
這兩幅《健牛圖》,生動地再現了漢代南陽人給公牛去勢的場面,充分證明了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南陽人不僅有養牛技術,還熟練地掌握了牛的改良品種選育技術。這對牛的選優汰劣、提高南陽
黃牛的品質起了很大的作用,更反映了中國古代獸醫外科學的光輝成就,是研究我國古代獸醫外科學的寶貴資料。
南陽盆地之所以盛產黃牛,是南陽人千百年來辛勤培育的結果,也與南陽盆地特有的區位優勢和自然資源優勢密切相關。
南陽地處亞熱帶和暖溫帶的過渡帶,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中,無霜期長。南陽盆地岡巒、河谷相間,平原面積廣闊,土地肥沃。大面積的山岡荒地和河谷濕地為南陽黃牛的生長提供了充足的牧草,肥沃平原的大面積耕作,既需役使大批耕牛,又為飼養南陽黃牛提供了秸稈等飼料。
天造地設的自然條件,使南陽自古形成千家萬戶養牛的民風,農民普遍具有養牛習慣和技能。遠在春秋時期,后來成為秦國名相的百里奚就善于養牛,落魄時,他曾在家鄉——如今南陽城西的麒麟崗養牛作為謀生手段,他曾提出了“心與牛一”的養牛經,后來又以此作為治理百姓的重要原則。
在農耕文化中,黃牛以其勤勞、溫順,是人最好的朋友。而千家萬戶養牛的南陽,自古以來該會有多少與牛相依為命、“心與牛一”的牛郎?
在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里,老牛成了歌頌的對象,它助人為樂,成人之美,任勞任怨。正是它幫助孤苦的牛郎擺脫了狠毒的兄嫂,玉成了牛郎與織女的婚姻。在牛郎一家要骨肉分離的時候,它又犧牲自己,以自己的皮幫助牛郎帶著一雙兒女上天追妻……這樣的情節讓我們有理由相信,只有南陽這樣具有深厚養牛文化的地域,才能編織出牛與人之間如此動人的故事。
另一方面,南陽養蠶業和絲綢業從古到今都很發達。據專家介紹,先秦時,南陽養蠶、繅絲、織綢技術就已很成熟,張衡《南都賦》中記載,“帝女之桑”就出自南陽。史料記載,西漢年間,南陽郡是全國八大蠶絲產地之一,此后,其桑蠶、紡織都長期在全國占有重要的地位。
現實生活中牛郎與織女之間的愛情,與神話中牽牛星、織女星的愛情,在某個時刻“天人合一”,或許不經意間就形成了那個千古流傳、影響深遠的動人傳說。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大河報 2007-01-04 作者:郭啟朝 姚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