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卷戲,俗稱鑼卷戲、樂眷戲,起源于舊時迎神賽會、驅逐疫鬼、酬神還愿的“儺戲”和廟中僧道演唱所用的經卷。羅卷戲的聲腔是羅戲和卷戲的聲腔融合,后吸收梆子唱腔,又稱梆羅卷。
羅戲又稱大笛子戲、大笛子羅羅等,其唱腔是曲牌體,演唱風格高亢奔放、激昂粗獷。羅戲曲牌原本很豐富,現保留下來的曲牌僅有三十多支,主要曲牌為【耍孩兒】【攢子】【山坡羊】【呱噠嘴】等。羅戲伴奏樂器原無弦樂,領奏樂器為大笛,配以笙、笛等,現在樂隊配以弦樂以豐富其表現力。其表演吸收了高蹺、旱船、舞獅以及雜技、武術等民間藝術,并以真刀真槍上場演出,武打場面熱烈火爆。羅戲劇目以袍帶戲居多,原有劇本三百余部,現能夠上演的只有八部。
卷戲又稱眷戲,其音樂結構為板式變化體,現有的主要板式有【原板】【黃散板】【緊原板】【攢子】【賦子板】【呱噠嘴】【小笛羅】等。唱腔婉轉幽雅,清新舒緩,具有較強的抒情性,多表演男女愛情和民間傳說,主奏樂器為錫笛。卷戲現僅存劇目十幾種,多是勸善類和演唱經文故事類。
羅卷戲約形成于明末清初,清中期盛行于河南全省及山西南部、河北南部、山東西南部、安徽西部等地。據《鄧縣戲曲志》記載,羅卷戲于清雍正年間流入鄧州,此后就在鄧州流行開來,在人民群眾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民間曾流傳“羅卷戲進了莊,男人不下地、女人不燒湯”、“能舍老婆能舍地,不能舍了鑼卷戲”的民謠。現在,鄧州市桑莊鎮孔莊村羅卷戲劇團仍保持著梆羅卷同臺演出的古老藝術形態。
這種充滿民間性和草根性的鄧州羅卷戲,在當地群眾中有著深厚的基礎,體現了人民大眾的審美需求和審美觀念,在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持續不斷的演出保留了古老聲腔羅戲和卷戲的珍貴藝術傳統,對保存中華傳統文化遺產、研究中原文化、中國戲曲史和劇種發展史有著一定的重要價值和意義。
2007年,鄧州羅卷戲被列入第一批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4年,鄧州羅卷戲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