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州市越調是豫西越調,又稱“南陽大越調”、“鄧縣老越調”。始于南宋,明嘉靖年間基本定型,清代盛行,是中原地區越調戲曲藝術三大流派(豫東申派、豫東毛派、豫西流派)之一。
鄧州市越調由于唱腔獨特、音樂伴奏別具一格而深受廣大觀眾的熱愛,近二百年來演出區域遍及中原,盛行中心在南陽盆地及周邊區域,是中原文化與荊楚文化交匯共融的典范,在歷史、藝術、文學、民間傳統及字音聲調等方面,極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集中體現了這一區域民眾的創造性。鄧州越調較為全面地表現了中國戲曲的綜合性、虛擬性、程序性等主要藝術特征,構成了獨特的戲劇觀。一九六一年,越調表演藝術家申鳳梅曾赴鄧州向史道玉學習《孔明祭燈》,傳承了河南越調上路調、下路調的精粹。
鄧州市越調的著裝、化妝、做打等表演真實,并吸收了京劇起霸、趟馬、水袖、扇子等表演手法。聲腔上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調門,起腔保留使用以假聲演唱的“花腔”點綴,尤以象鼻四弦為主的音樂伴奏更加別具一格,構成了鄧州越調獨特的個性特征。鄧州市越調劇團是全國現存唯一的傳承豫西越調的專業藝術表演團體。
2011年被列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