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圣故里的望聞問切
2012/4/23 11:39:44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中醫在今天還能不能得到國人的信賴?還能不能再次振興?中醫藥該如何傳承與發展?當記者來到“醫圣”張仲景的故鄉河南南陽,看到老百姓信賴中醫、學習中醫、尊敬中醫的景象時,對于這個問題,我們有了解答的信心。
看中醫:“俺們都來這里瞧病!”
11月1日,在河南省南陽市張仲景醫學研究所的候診室,一大早便坐滿了前來看病的人。
“俺家離這里遠,怕瞧病的人多,一早就趕過來了!”正在候診室排隊的張萬鳳告訴記者。她說:“俺們病了都來這里瞧病!中醫治病更有把握。俺家里經濟條件不太好,來這里瞧病可以給家里省錢省事。”
站在診室門口的張麗抱著兩歲的孩子。張麗對記者說:“孩子經常發燒,瞧了西醫不管用,別人推薦瞧中醫。中藥副作用小,不影響孩子發育。這剛看了不到一個療程,小孩兒就快好了。”
走進診室,很安靜,研究所所長劉世恩正在給一個大媽切脈。劉大夫給大媽開了處方,交待了煎藥吃藥的方法,叮囑著注意事項。
看到記者進來,劉所長熱情地打招呼。
“平時都這樣忙嗎?”記者問。“差不離都是這么多人。現在南陽市區正式掛牌的診所得有500多個,每天都有很多人來看中醫。一些中醫院不光瞧病,還設有中醫保健、中醫養生。”
“剛才在書柜上看到您的著作,有些是寫張仲景的,您除了看病之外還研究中醫理論?”記者又問。“有關張仲景和中醫藥的書,俺寫了不少哩。張仲景以方言寫書,但是有很多人不懂南陽方言,誤把《傷寒雜病論》里的一些藥方子給弄錯了。比如張仲景在書里用了‘清漿水’一詞,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么水,其實就是醋。”劉所長說。
拜醫圣:“是中國老百姓的一種感情、一種情結”
在南陽市宛城區仲景路,有一座漢代風格的建筑,這便是“醫圣祠”,又名“南陽張仲景博物館”。綠樹蔥蘢中,歷代名醫的石雕林立,張仲景的雕像位于院落正中,最為高大。
博物館副館長張兼維告訴記者:“每天都有人來這里參拜醫圣,這是一種信仰。這種信仰與西方的宗教信仰不同,它是中國老百姓的一種感情、一種情結,表達的是民情民愿。”
庭院中,幾個年輕人在照相,他們是南陽理工張仲景國醫學院的學生,周邊的幾個中醫學院的新生入校、學生畢業的時候,也都會來緬懷醫圣,瞻仰遺風。
談到中醫學,副館長張勝忠說:“張仲景開啟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先河,但近百年來中醫的發展和研究沒跟上,出現了與現代科技不對接的情況。中醫文化想要發展起來,還要做許多工作。”
樹品牌:“俺們一定要把中醫藥產業做大做強!”
進入南陽市淅川縣,拐進山路,沒多久就來到了河南福森藥業有限公司中藥材種植基地。一眼望去,郁郁蔥蔥的植物一直蔓延到遠處的山麓,藥農正弓著腰采摘金銀花。
基地經理韓建忠告訴記者:“這個基地以種金銀花為主,采取了‘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方式。公司免費給藥農提供幼苗和技術服務,負責收購;老百姓負責種植和管理。”
“金銀花從種植到收益需要3年。縣里給優惠,凡是和種植基地合作的藥農,都給3年補貼。”
地處八百里伏牛山余脈的南陽淅川縣,素有“天然藥庫”之稱。《神農本草經》共記載中藥365味,其中南陽出產的就有284味。
近年來,南陽組織實施了“張仲景醫藥創新工程”,致力于構建集醫、教、研、產、加、銷為一體的中醫藥產業發展體系,張仲景醫藥品牌的影響力正日益擴大。南陽有大型中醫藥加工企業11家,年產值近20億元。宛西制藥已從上世紀80年代資產僅60萬元的縣辦小藥廠躍入全國醫藥企業50強。其中,仲景牌六味地黃丸、逍遙丸、月月舒沖劑等品牌已暢銷全國,出口***。
談到中醫藥產業的發展前景,韓建忠自信地說:“縣委縣政府制定了5年規劃,5年之后要在淅川形成全國最大的金銀花生產基地。俺們一定要把中醫藥產業做大做強!”
南陽每年都要舉辦“張仲景醫藥科技文化節”,至今已舉辦了10屆。南陽市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姚進忠說,南陽中醫藥文化建設成績是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取得的,南陽將致力于讓中醫藥種植產業成為本地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記者手記
走進南陽,讓人感受最深的是當地百姓對中醫的信賴。
在中醫診所,總有絡繹不絕的人在候診室排隊。為何老百姓生了病都只看中醫?答案是:中醫能給百姓帶來療效,給百姓的生活帶來福祉。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五千年來,它滋養護佑著中華兒女。可是有的人卻對中醫藥發展產生了懷疑。但在南陽,我們看到,中醫藥不僅能去除病痛,還能富民。南陽中醫藥的發展成果讓老百姓接受、讓老百姓受益,可見,它的發展之根深植于人民群眾之中。
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文化傳統,其中優秀傳統文化及其所形成的民族精神是中國革命、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精神力量。”在南陽,我們看到了中醫發展的方向和未來。【原標題:醫圣故里的望聞問切】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郭俊鋒彭景暉 2011-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