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東扶(1898-1970),河南鄧縣人,中國四大古箏流派之河南箏奠基人,河南曹派大調曲子創始人。他自幼從父曹清懷學唱河南曲子,擅彈三弦、琵琶。箏師馬書章,在演奏上不拘一格而有所創新。他指法嫻熟,功力深厚,發音堅實圓潤,彈奏茂密華美。長于表現纏綿細膩的情感,如《思鄉》《思情》《閨中怨》《打雁》《落院》以及《高山流水》《爭梅》《慢引》《百鳥朝鳳》等。傳譜二十余首,曾任教于中央音樂學院、四川音樂學院,教了不少學生,影響較大。曹東扶傳譜曾經人整理為《箏曲選集》,1981年復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曹東扶箏曲集》(曹永安、李汴編)簡譜本,收有板頭曲二十二首和八首改編、創作曲。
曹東扶出身于貧寒的曲藝世家,父親曹懷清以唱大調曲子靠乞討為生。幼小的曹東扶早嘗人世辛酸。7歲進私塾讀書,僅4歲便因年遇饑荒而輟學,隨家人到縣城謀生。他先后拜師藍文炳、趙錫三、馬書章、丘果和等老藝人,學習唱腔及揚琴,古董、三弦,又拜入稱“琵琶神指”的馬萬壽學習琵琶。后曾隨父親到湖北省襄樊一帶流動行藝,19歲時在親朋的資助下,進鄧縣初級師范讀書半年,受益匪淺。曹先生積常年的生活經歷和深厚的藝術功力,先后創作、改編的《鬧元宵》、《變體孟姜女》、《劉海與胡秀英》等一大批古箏曲,一部分被灌制成唱片,廣傳海內外。其間曾參與了《河南大調曲子集》(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河南鼓子曲》(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傳授編撰工作。與此同時,他還帶出了一批卓有藝術造詣的學生,都成為國家及地方音樂學院、文藝團體的專家,教授和藝術骨干。其一子三女也成為享譽中外的古箏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