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東扶(1898年—1970年),河南箏派的代表,曹派大調曲的創始人。出生于河南鄧縣一曲藝世家。
曹東扶13歲時隨民間藝人學唱河南大調曲子,習各種絲弦樂器,擅彈三弦、琵琶,因此其演奏具有濃厚的河南民間音樂風格。他指法嫻熟,功力深厚,發音堅實圓潤,長于表現纏綿細膩的情感,其設計的“游搖”奏法具有悲劇性效果,對突出河南地方風格有重要的作用。如《思鄉》、《思情》、《閨中怨》、《打雁》、《落院》以及《高山流水》、《爭梅》、《慢引》、《百鳥朝鳳》等。河南箏曲《高山流水》經他改編后廣為流傳。
解放不久,曹東扶任鄧縣曲藝改進社副社長,他引導大家對傳統曲牌進行改新。1951年,他率領同仁開展抗美援朝宣傳活動,親自創編、移植《漁父恨》、《解放鄧縣》、《紙老虎現形記》等曲段,到農村義演募捐,募得款額全部捐給國家支援抗美援朝,同時使大調曲子由城市茶社走向農村。
1953年,全國舉辦首屆民間音樂舞蹈匯演,曹東扶代表鄧州(當時的鄧縣),以古箏、琵琶演奏的大調曲子板頭曲一路闖關,連獲南陽地區、河南省、中南局器樂一等獎,轟動中國民樂界。當年六月,應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約請,與謝克宗等一行六人赴北京錄音,研究所在此基礎上整理出版了《河南曲子板頭曲選》一書,由此曹東扶與河南曲子藝術享譽全國。
1954年后,他先后應聘到河南師范專科學校、鄭州藝術學校、中央音樂學院、四川音樂學院任古箏教師。在中央音樂學院任教期間,他帶領學生多次到中南海為國家領導人演出。1964年回河南,任省歌舞團藝術顧問。次年,任省大調曲子培訓班主講。1970年去世。
曹東扶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膽革新,對大調曲的曲調、唱調、伴奏及板頭曲的曲譜和箏曲,作了鑒別、審定、規范、統一,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和流派,是我國曹派大調曲創始人和曹派箏藝創始人。曹東扶敲定的一百余段大調曲詞和五十余首板頭曲譜,分別編印出版為《河南大調曲子集》、《河南古子曲》及《曹東扶箏曲集》,發行全國。其板頭曲被音樂學院選為教材,有的錄音后傳到海外。
曹東扶父女的箏曲先后被日本、美國、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臺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電臺、音像公司選作名曲,定期播放。他培養了一大批名家高手,不少三弦、古箏教授出自他的門下。他被臺灣人譽為“中國古箏泰斗”,是我國公認的古箏表演藝術家、音樂教育家、曲藝音樂和民族器樂作曲家,為我國音樂界的一代宗師。他的名字被收入《中國名人辭典》、《中國音樂家辭典》等書。【原標題:曹派古箏一代宗師曹東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