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南陽 >> 名人名家 >> 書畫鑒賞與收藏 >> 瀏覽南陽

鑒賞家談謹慎收藏“紙黃金”:平常心中“趣”才真

2013/4/1 10:47:20 點擊數: 【字體:


    “在書畫收藏市場上,一幅書畫拍出上千萬的價格已經不稀奇了,單幅書畫已經進入了過億時代。目前民間的書畫收藏非常熱,隨便買入一幅字畫,轉手就能大賺一筆。如今的有錢人,也愿意用收藏書畫把自己包裝成一個‘文化人’,但如果僅僅把收藏書畫作為保值增值的手段,可能會偏離收藏書畫的本意。”

  昨日,永恒價值——第二屆中國(杭州)藝術品收藏與鑒賞高峰論壇在杭州舉行,國內著名字畫收藏專家們這樣評論時下的“收藏熱”。


此次論壇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浙江省委宣傳部、杭州市人民政府主辦。為滿足廣大市民群眾的收藏愛好需求,浙江人文大講堂走進高峰論壇之中國古代書畫藝術系列講座,獻上兩位書畫鑒賞家談民間收藏熱的精彩觀點。

  葉子:只把字畫當投資品,是對藝術的傷害

  浙江省文史館館員、西泠印社藝術品鑒定評估中心主任葉子教授認為,民間收藏熱不足為奇。“為人熟知的《富春山居圖》,如果不是經過很多大家流轉收藏,未必能一直流傳到今天。”

  《富春山居圖》出自黃公望之手,據目前所存在的資料,黃公望生于1269年,死于1354年,字子久,號大癡,也叫大癡道人,又號一峰道人,祖籍常熟。黃公望這個人天資甚高,從小胸懷大志,年輕時做官,晚年在杭州一帶專心畫畫, 86歲死于杭州。

  《富春山居圖》目前分為兩段,一段在浙江省博物館,另一段收藏在臺灣故宮博物院。黃公望創作《富春山居圖》時已經80多歲了,這幅畫畫了三四年,當時黃公望已經到了山水癡迷的狀況,整天都坐在黃山雨林,晚上鼓掌大笑。

  當時黃公望在創作作品時,有一個道教上的朋友,叫無用,要求黃公望創作一幅好的作品給他,又怕這個畫被別人拿走,就要求黃公望先寫上無用的門號。后來這幅畫被畫家沈周收藏,后來又歸樊舜舉——談志伊——周臺幕——董其昌——吳正志——又傳到他兒子吳問卿的手上。吳問卿臨死前,竟然下令家屬把這幅畫燒掉,幸虧他的侄兒把這幅畫搶了出來。后來又傳到了高士奇手中,再是王鴻緒、沈得潛……就這樣一代一代地流傳,使《富春山居圖》的收藏歷史充滿了傳奇色彩。

  當年張伯駒為了收藏這幅畫,花了200兩黃金。張伯駒酷愛收藏字畫,把家中的錢都折騰得差不多了。他想買《富春山居圖》,妻子潘素說沒錢,張伯駒竟倒在地上打滾,直到妻子答應,他才起身外出喝茶去了。為了湊這200兩黃金,張伯駒賣掉了自己一套別墅,這棟別墅是李連英造的,占地13畝,可不是我們現代說的300平方的別墅,張伯駒的老婆又把所有首飾賣掉,才買到了這幅畫。解放以后,這幅畫被捐給故宮博物院,才得以流傳下來,對我們研究中國山水畫初創時期的繪畫風格留下了稀世珍寶。

  也就是說,玩收藏不是隨便人都能玩的,當然,也不是只要有錢就能玩。“我覺得,如果只是把書畫當成一種投資品,那對中國書畫發展來說,無疑是種傷害。”

  蕭平:乾隆皇帝也會走眼,關注字畫精神價值

  國家一級美術師、江蘇省文化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著名的書畫家和鑒賞家蕭平認為,現在的書畫收藏進入了單幅價格過億時代,特別是像乾隆皇帝蓋印的皇室收藏出現在拍賣市場受到熱捧,新富階層以把玩皇室收藏的書畫為榮,有些嚴重背離書畫的真實價值,淪為保值增值的“紙黃金”,為真正的文人不齒。

  如揚州八怪的畫,揚州八怪盛于清初,他們的事跡可考,作品也相對比較多,在古代書畫收藏圈中處于中等的位置。他們的作品原來的價位并不是很高,前幾年大概每平方尺只要幾萬塊而已,現在慢慢的貴起來了,有些畫家比如金農、鄭燮,他們的作品已過百萬,有的超過了1000萬。

  蕭平說,現在的收藏品市場有這樣一種現象,凡是有皇帝題過字的、蓋過印的畫往往身價百倍,但這中間卻有許多是假畫。有一次北京的一場拍賣會上,一幅乾隆年間的假畫拍出了1000萬元,就因為上面有乾隆的題字。蕭平前不久寫了一篇文章,叫《謹慎收藏紙黃金》,書中提到一條:現在不少人的收藏傾向就是關注大名頭,關注宮廷出來的東西。“許多有錢人想,哪怕是假的東西,只要在皇宮待過,也是價值連城。”

  其實古代皇帝也會看走眼。拿富春山居圖為例,乾隆一開始得到的就是一張假畫,但他照樣在上面題字,如獲至寶;過了幾年,真的富春山居圖到了宮里,乾隆反而覺得是假的。“今天我們把兩幅畫拿出來,可以輕而易舉看出真假,因為水準懸殊很大,但乾隆看不出來,他的眼光也是有限的。”

  很多鑒賞家都認為乾隆不懂畫,但喜歡在畫上題詩詞,好好的藝術品都被他題壞了。“書畫鑒賞的意義在于對藝術的欣賞,在于認識藝術的價值,我們今天在講鑒賞時只講保值增值,已經違背了收藏的本意。傾家蕩產買了一張畫把它獻給國家,這不能使藝術品增值,它的價值在于對中國藝術的欣賞,這會潛移默化地讓我們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有文化修養的人,但可惜現在有人不在乎精神這一塊了。”(王蕊 袁春宇 尹炳炎)【原標題:鑒賞家談謹慎收藏“紙黃金”:平常心中“趣”才真】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錢江晚報 2010年11月21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