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梔子,自古就是出了名的。
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就有“梔子,生南陽川谷”的記載。任時光飛速流轉,梔子對南陽這片沃土的鐘情一直未變。今天,眾所周知的是,唐河縣馬振撫鄉以7萬畝的梔子種植面積居全國之首,被譽為“中國梔子之鄉”。眾人不知的是,這名號的來源,和一個名為前莊的小村密不可分。
由馬振撫街南行5公里,風光秀美的石柱山下,一個因和梔子結緣、故揚梔子之名的小村映入眼簾。這就是前莊。
“1992年,村里一個叫李少林的村民,率先打破村人靠摘野生梔子掙錢的傳統,從湖北捧回來一碗梔子種,種在自家那三分山坡地上。”村支書楊敬科指著繞村而種的塊塊梔子園介紹。三年后,李少林那三分梔子園掛滿梔子果,一斤干果賣到十多元,一下收入幾千元。這讓眾鄉親羨慕不已的同時,也讓生活在這片山岡薄地上的人們,看到了明天的出路。
在鄉里的動員組織下,前莊村人開始大面積栽培梔子苗,整個馬振撫鄉的種植戶都前來購買,唐河縣的梔子產業也由此打開局面。今天,那個曾經全鄉村最窮的前莊村,以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年收入百萬元的富戶就有20多家。
作為常綠灌木,梔子花香,具有觀賞性;果實色黃,可作染料,可供藥用,可制飲品。“根本不愁銷路。”梔子種植大戶白寶山,是前莊村銷售藥材第一人。為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他成立了唐河縣中藥材協會。每到梔子采摘期,上海、湖北等全國各地的客商,紛紛前來收購。
“干梔子果十三四塊一斤,一畝地產500斤,就能收入六七千元。”村民孫恒杰是村里第一個無糧種植大戶。這些年,單靠種植20多畝梔子,他一年的收入就有十多萬元。
善于思索的前莊村人,靠梔子起家后,又踏上了邁向幸福生活的多元化道路——建立花崗巖加工廠,發展石材產業;開發石柱山森林公園,發展旅游產業;種植萬畝茶園,發展生態茶葉。
“這里不僅風景秀美,而且有著豐富多樣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有了產業支撐后,村民就更有條件享受大自然慷慨的饋贈。”站在村西南碧波蕩漾的龍宮水庫旁,看著悠閑吃草的成群牛羊,馬振撫鄉黨委副書記郭立林對前莊村的贊美溢于言表,“據說,吳承恩寫《西游記》時,就曾來過前莊,登過石柱山,所以這里的景點和《西游記》多有暗合。”
過水庫,向村東行走,踏進石柱山風景區,“村在景中,人在畫中”的美圖鋪就眼前:白墻灰磚黛瓦的古老民居,原封不動地散落在景區內的山坡上;頭戴草帽的老人和穿著肚兜的孩童,坐在房前的柿子樹下納涼;反芻的山羊和散養的雞鴨在溪旁踱步,毫不怯生地打量著來往游客……
走過小橋,繞過溪水,登上高山,頭頂白云,看著山下那塊塊即將成熟的梔子園,忽然間明白了:前莊村的美,美在人與自然的水乳交融,美在歷史與風景的交相輝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