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由文化部主辦的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群星獎”頒獎儀式在山東濟南隆重舉行。由臥龍區文廣新局選送、南陽市說唱團參賽的三弦書《孝子》獲得全國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群星獎”殊榮。近日,記者采訪了南陽市說唱團團長朱國明,了解《孝子》獲獎臺前幕后的故事。
中國藝術節是規格最高、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國家級藝術盛會,第十屆中國藝術節于2013年10月25日在山東省舉辦。我省共有3個節目入圍,由臥龍區文廣新局選送、南陽市說唱團參加演出的三弦書《孝子》名列其中。
本次群星獎是南陽市說唱團2011年獲得中國曲藝牡丹獎后,又一次榮獲的國家級大獎。這是南陽市說唱團長期以來,堅持政府主導、市場引導與公益性、經營性演出相結合的運作模式的具體體現。在當前曲藝水平整體滑坡,專業曲藝團體演出市場疲軟、生存艱難的現狀下,通過高端的大賽平臺,出新作、推新人、創品牌,不僅給說唱團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也為南陽曲藝的傳承發展帶來了大好機遇。
三弦書《孝子》由南陽市說唱團朱國明、翟文強導演,該團實力派演員李自欣、侯紅蓮演唱。內容是一個普通的村官精心照顧鄉鄰家的留守老人的故事,他待留守老人如親生父母,數年如一日細心侍奉,甘當百姓的“公共孝子”,體現了“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和共產黨員的高尚情操。
參賽伊始,該團就把樹立精品意識,堅持正確的創作導向放在首位。為了改變單一的傳統曲目和圖解式宣傳作品的狀況,他們把著眼點放在了現實題材曲目的創作上。通過廣泛征集曲藝作品和邀請南陽曲藝作家群老師把脈問診,最終選定了曾獲中國曲藝牡丹獎的兩位曲藝作家焦隋東、焦蘊創作的三弦書《孝子》。該作品由于內容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和藝術形式的別具特色,在決賽現場,取得良好效果,受到專家和觀眾的一致好評。
三弦書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有相對固定的音樂唱腔和表演模式。為了更好突出曲藝文本的時代感,《孝子》在音樂唱腔設計中注入了新的音樂元素,在導演處理上借鑒了一些戲劇影視的現代手法,并對演員的演唱提出了雅俗共賞的更高表演要求。多次的打磨修改和多場次的排練演出實踐,為提高三弦書《孝子》的藝術性和觀賞性,奠定了堅實的創作基礎。
截至目前,《孝子》共演出100余場。由于其內容反映三農問題,直面農村留守老人社會現象,很受農民朋友關注。
“一部好的戲曲不是用來比賽的,能受到老百姓欣賞和歡迎的戲曲才是好戲。”臥龍區文廣新局局長李成說。特約記者 王松林【原標題:三弦書《孝子》的臺前幕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