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南陽板頭曲
2014/7/30 16:26:0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2006年國務院公布的我國第一批518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南陽板頭曲”名列其中。這無疑是南陽文化界的一件盛事。河南是戲曲大省,共有曲種54個,其中以河南墜子、大調曲子最為出名。而僅南陽地區就有曲種20多個,當中最為著名且具有獨特藝術魅力的當屬中原音樂之魂——南陽板頭曲。
一 南陽板頭曲的歷史沿革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出師表》中諸葛亮的“躬耕”使人們認識了伏牛山下這座美麗的城市——南陽。南陽亦是全國聞名的“曲藝之鄉”,素有“書山曲海”之美譽,其中板頭曲音樂和江南絲竹、潮州音樂、山西音樂并稱全國四大樂種。
南陽板頭曲是在大調曲子開板演唱之前演奏的器樂曲,所以被稱為板頭曲。“板頭”一詞初見于清乾隆二十七年《琵琶譜》,距今至少有300年的歷史,它來源于南陽民間“老八板”的變體,也有的是曲劇的音樂唱腔發展而來。板式分為慢、快兩種。慢板一板一眼,曲調多哀怨低沉;快板則多歡快流暢。由于清王朝對民間音樂的摒棄和壓抑,使民間音樂的發展受到限制,大量板頭曲譜沒有被收錄成帙,以至于到民國期間,曾流傳在河南的板頭曲僅剩下南陽地區的鄧州、鎮平、內鄉、新野尚有余緒,其他地方都相繼衰落,隨著板頭曲旋律、曲式的不斷成熟以及藝人演奏水平的不斷提高,到了清末,這種獨特魅力的藝術形式逐漸發展成為獨立的演奏曲目。因此,人們把板頭曲看成是南陽特有的弦索樂曲。
板頭曲的內容有故事性的也有抒情性的,其中以抒情性的居多,如《寒鵲爭梅》等。伴奏樂器起初主要有三弦、古箏、琵琶,后來又加入了京胡、洞簫、二胡等高弦樂器,成為既可獨奏又可合奏的弦索樂曲,既可在開場前演奏也可在中場演奏。開場前演奏的板頭曲其目的是為了活動樂師的手指、定琴弦,同時由于鄉下演出沒有固定的時間,觀眾通常是一個一個進場,而演出則是看觀眾的到場人數開始正式演出。所以在開場前演奏的板頭曲也是為了吸引觀眾們的注意力,同時安撫早來的觀眾讓大家進入戲曲美的意境;在中場演出的板頭曲則是為了緩和演出的氣氛,以防不同曲調的曲子轉場以及演員替換時冷場。
板頭曲的樂曲多半源于古老器樂曲牌《八板》及其各種變體,同時廣泛吸收河南曲子曲牌、唱腔及民間小調。代表性曲目有《天下大同》、《高山流水》、《新開板》、《陳杏元和番》、《打雁》、《賞秋》、《閨中怨》、《上樓》、《下樓》等。曲體大部分為68板體,結構嚴謹而又靈活多變。
二 板頭曲發展的現狀
板頭曲剛開始流行時曾一度出現過興盛的景象,由于當時清政府對民間音樂在最開始并沒有限制其發展,而板頭曲通俗、優美的旋律非常貼近當地群眾的生活,因此在一段時間內這一曲種在當地很大范圍內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后板頭曲在一段時間也曾受到廣泛重視。1953年,著名古箏演奏家、板頭曲傳人曹東扶先生代表河南參加了全國第一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板頭曲的獨特風格在音樂界引起強烈的反響。同年,部分板頭曲經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整理出版。一代名家曹東扶先生傳譜的箏曲《高山流水》、《蘇武牧羊》更是傳遍神州,遠播海外。中國樂器表演課程(本科)教學大綱中的《閨中怨》、《高山流水》、《鬧元宵》、《上樓》、《下樓》等都是板頭曲曲譜。
隨著新中國的成立,經濟的發展、改革的開放,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電視機、錄音機逐漸進入人們的生活,各個城市甚至有些小鎮都有了自己的影院,人們眼界的開闊使得其審美意識也發生了變化。而市場經濟的發展,也使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變,生活和娛樂方式也在經歷著不同程度的變革,并逐漸遠離了這一古老的文化生活方式。
而以前的老曲友固然熱愛這種土生土長的曲種,熱愛這種伴隨著他們成長給過他們歡樂的板頭曲,卻也無經濟能力及多余的時間去組織演出或傳承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只有在心中深埋一份“永遠的摯愛,心酸的摯愛”。 隨著大多數傳人的去世,板頭曲正面臨凋敝失傳的危機,甚至一些專業的曲藝研究者都不了解這種古老優秀的藝術形式,當然不可能使其得到很好的保護與傳承。
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工作在世界范圍內展開,我國的“非遺”保護工作亦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支持,各地正積極開展各項排查、申報和保護工作。積極響應這一號召,南陽市政府對南陽地區“非遺”曲種的推廣和保護,也做了一系列的工作。“板頭曲”得以被重視,并加大了對它的宣傳力度。2006年南陽市開展了“啟動搶救曲藝文化遺產工程”,把搶救保護南陽板頭曲列為其中重要的一項。不但組織專業人員對已有的優秀曲種進行收集、整理、錄音、研究,同時深入民間挖掘最古老的板頭曲傳人的表演曲目,宣傳保護并推出具有南陽品牌的板頭曲,保護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提高全市人民對本土傳統音樂的熱愛,使其得到更大范圍的傳承。
在民間有些藝人自發組織演出,以曲會友。如南陽鄧州的曲協主席劉先鋒,以及多年來致力于南陽板頭曲研究的原南陽文化館館長李長溪同志。在當地高校、藝術院校的老師們也對這一樂種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寫出了在藝術界很有影響的專門介紹板頭曲的文章。板頭曲成為高校的研究課題,使得它的歷史、現狀的研究更加深入、準確,使它在前景的研究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三 對板頭曲傳承和發展的幾點建議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民族的文化瑰寶,使它得以很好的保護和傳承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
“非遺”的傳承和保護是一項浩大的文化工程,要想從根本上使我們的文化遺產得到更好的傳承,筆者以為,還需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第一,切實做好宣傳工作。無論是做好普查工作還是做好保護傳承工作,都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因此,要加大宣傳力度。電臺、電視、報紙等公共傳媒要增加對這方面的報道,讓更多的人了解這項工作,支持保護傳承工作。文化部門要把非遺保護的相關法規宣傳到位,并充分利用宣傳車、演出隊等陣地讓非遺宣傳進社區、進村頭。
第二,通過設立代表作名錄,命名民間藝術之鄉和民間藝術家,建立民間藝術生態保護區等途徑,使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研究在傳統文化特色鮮明、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區域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利用的有效途徑。建立科學有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機制。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網站,打造民族民間藝術的形象、活動和品牌,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知識,培養群眾的保護意識,努力形成全社會關心重視和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良好氛圍。
第三,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在培養傳統工藝行業傳承人方面,除了鼓勵師傅帶徒弟外,還應采取社會力量舉辦各類專業技能培訓班,職業院校可以根據實際需求設置課程;建立科學有效的傳承機制,對具有歷史、文化、科學價值的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及重要的高齡民間文化傳承人進行有效的搶救保護,扶持資助他們通過帶徒傳藝、舉辦相關傳習班等形式培養新一代傳人;與教育培訓相結合,編寫民間藝術鄉土教材,在中小學、職業學校開設民間藝術課程;區(縣、市)、鄉要積極開展各種民族民間文藝匯演、比賽、展覽、博覽會和民間文化藝術節等活動;出版南陽市民族民間民俗文化叢書、光盤系列,開發生產具有民族民間文化特色的服飾、飲食、工藝品、紀念品等,建立一批民族民間文化產品的研究開發生產基地;擴展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播途徑,加大民族民間文化的宣傳力度,讓更多的民族民間文化面向群眾、走上舞臺,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化文化需求。
最后愿南陽板頭曲的未來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作者:何萍芳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學園(2011年3月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