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南陽 >> 文化遺產 >> 文遺賞析 >> 瀏覽南陽

中國的玉文化與奧林匹克精神

2013/4/11 11:19:23 點擊數: 【字體:


    一、以玉喻德
  
    玉文化的內涵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中國田徑運動員準備參加一場國際比賽,臨出國回老家與母親話別。她們母親是典型的農村婦女,得知女兒要出國參加參加大賽,她從柜子里取出一個布包。這個布包里三層外三層地裹著,母親一層一層地打開,最后露出一塊玉珮,從色澤上看,是一塊年代久遠的古玉。母親鄭重其事地把這塊玉交給女兒說,要參加比賽了,戴了它吧。這是你爺爺留下來的傳家寶。女兒戴著這塊寶玉出國參加了比賽,結果取得了好成績。回國后,有記者采訪她,問她為什么取得這么好的成績。她向記表出示了這塊玉珮說,它是我的動力之一。這個故事沒有什么玄妙的,它沒有迷信色彩,而是用一個樸素的道理講述了玉文化與體育運動的聯系,一、玉是信念期待和希望祝愿的載體,凝結著母親對女兒的祝福。二、玉是思想、品質、德性的化身,這個運動員戴上它參賽,自然會產生內在動力。三、玉的凝重、溫潤會使運動員在心理上產生一種平和,不浮不躁,用一種平常心去對待比賽的過程和比賽的成績。

    玉文化的內涵需要細細品味,像在嘴里含一枚檳榔,一點一點地咂摸才解其中的味道。中國是崇尚玉文化的國家,采玉相琢玉以及給玉定制由來已久,據中國最早的一部有編年史的史書《史記》記載,黃帝時以玉為器已相當普遍。黃帝是中國古代“三皇五帝”之一,其生活的年代約在公元前期2550年到達2500年,距離今天有4500多年,可見中國玉文化之悠久。到公元前期2140年以后的夏商周時代,玉的用途更加普及,一至天子下到庶民,“未有身不佩玉著”,“國家重典、社會禮文,未有不以玉伐之玉”。尤其是周代,夏商兩代以清銅器為國寶,而周代視玉重于銅,比如周代的君主規定祭祠必須用玉器,安全的餐用器可以用銅器,這一點可以從出土的兩周時代古玉器和青銅器上得到印證。兩周時代不僅大量使用玉器,而且把玉作為德的象征,以玉德來看當時人們尊崇的仁、義、禮、智、忠、信的化身。君子要想證明自已的品行端正,必以佩玉來證明。《詩經》中有:“乃生男子,載弄之璋”。《玉藻》中說:“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為什么如此重視玉呢?因為玉的溫潤縝怒與人們處世的周旋進退相吻合,這種把玉人性化和人格化的理解,恰恰是玉文化重要內涵。兩周時代“用玉之廣,視玉之尊,選玉之嚴,治玉之精,可以說是空前絕后的。
到了明清時代,重玉之風再起,治玉之人甚多,這與明朝兩年和清朝的康乾盛世有關。由于天下太平,國富民安,國家開始大力恢復幾千年前的傳統文化,所以玉文化受到國人的重視。乾隆皇上本人就酷愛玉文化,盡管他熱愛玉文化更偏重于玉器本身,與周代的天子有所不同,但是正由于皇帝嗜玉如命,使周、漢、宋、明的玉文化得以發揚光大。
《紅樓夢》是產生于中國清代康熙年間的一部偉大文學著作,由于它涉及的社會、政治、經濟、日常生活的范圍相當廣泛,被后人稱為清中葉的社會“百科全書”,在這部書中,可以看到玉文化的影響。主人公賈寶玉、林黛玉等人的名字就含有玉,而他們的性格、人品、無不有玉文化的影響,由此可知玉文化在清代的普及程度。這種文化一直延續到中國的當今社會生活之中。
  
    二、 玉文化與北京的人文
  
    今年是北京建都市850周年,也是“北京”這一名稱的確定600周年。公元老派1153年,金朝的海陵王完顏亮下話遷都燕京,改燕系為中都,定為園都。從此北京這地界作為中國的首都歷經金代后中都、元代的大都、明代的北京、清代的京師,民國時期的北京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北京。850年,經歷了“六朝”。

    研究北京的歷史和人文,不難發現玉文化在政治、經濟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大家知道北京有個北海公司,它連同中海和南海,形成“一池三山”之格局,是我國古代傳統中東海三仙山的寓意。北海在遼代的南京(即現在的北京)叫海子,金代改稱瓊華島,北海的水面叫嚴華潭。元代擴建瓊華島,改名萬歲山。又叫萬壽山、瀆山,并以此為中心建造了大都城,明代叫西苑,清代叫白塔山,1925年8月群為公園。北海公園有個團城,團城的承光殿前庭院中,有一座引人注目藍頂白玉亭,它就是有名的玉龕亭,亭中的玉龕由一塊整玉雕成,高70厘米,直徑135厘米,重約3500公斤,外壁上刻有海獸龍出海入濤。騰出穿霧的生動形象,是隨其玉石的自然紋理雕琢而成,這件作品也叫瀆山大玉海。專供元代的皇上忽必烈歡宴群臣飲之用,盛酒的玉甕,如此之在,雕琢如此之精,世所罕見。是北京玉器的珍寶,充分顯示了元代北京的琢玉匠人的高超工藝,反映了元代的北京人對玉文化的重視。

    在北京的老一輩玉師中,廣泛流傳著邱處機教民間工匠治玉的故事,邱處機,道號長春,是金元時代的道士,相傳他在新疆、甘肅、陜西、河南等地游歷時,學會了琢玉的技術,回到北京,便設玉作傳授技藝,所以邱長春被北京玉器行的人等為祖師爺,老北京在琉璃廠小沙土園設有“北京玉器同行長春會館”,每年,玉器業同行社到此拜祖師爺邱長春。

    明永樂皇帝遷都北京后,手工藝百業迅速發展,全國各地的能工巧匠云集京城,使北京的玉器生產進入了歷史鼎盛時期,到了清代,皇室設有造辦處,專門有“玉作”,為皇家琢玉。這些玉用的琢玉工匠,來自全國各地,使玉料的品種、數量之多,作品式樣之繁,相玉水平之高以及琢玉的技藝之精湛,都達到了空間的境界,清代北京的玉器品類,幾乎遍及生活各個角落,如我們在故宮能見到的青白
玉“大禹治水圖”,高3米多,徑圍約1米,重達5000公斤,這件作品堪稱“國寶”。

    建國以后,北京的玉器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由原來的小作坊,發展到有上千人規模的玉器廠,目前,北京的玉器生產廠家有幾十個,包括個體玉器加工點,約有近萬人在從事玉器加工和商貿活動。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玉文化的普及,玉器已由過去皇家和貴族佩戴和把玩的專刊品變為大眾的普通飾品和擺件,佩玉已成一種時尚,而收藏玉器也作為一種文化。

    受中國古代封建思想的影響,國家和社會只重讀書和士子,“唯有讀書高,萬般皆下品”。只有讀書人的名字可傳世,像知玉相玉的高手名師,往往被視為“下九流”,所以古代傳下來的玉器,往往不知出自誰手,古代治玉的能人,只傳下來一位明代的陸子剛,而他之所以能傳名,也不只是因為他是治玉高手,而是性格之怪。比如史書上說他治玉,在選玉時稍有微瑕,便棄之不用。為此得罪了當局等等。真正把琢玉工匠當回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玉人們作了國家的主人,其社會地位有了質的變化,國家和社會不但承認他們的技藝,而且把一些名師評為工藝美術大師,這不只是一種榮譽,而且是一種與大學教授比眉的職稱。受到人們的尊重。北京的玉器行素有盛名的謠秉衡、何榮、劉德盈、王樹森、張云和,由于技藝獨特,衩譽為“四怪一魔”。他們的作品不但在國際國內獲過獎,而且被博物館所珍藏。
  
    三、 北京的玉文化與對外文化交流
  
    中國的玉器很早就受到中亞和歐州國家的重視,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先后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打開了對外貿易的商道,因為中國的絲織品在當時享譽國際,一些國家把中國叫“絲國”,這條通往中亞、銅器、器、冶鐵術、建筑術等以外也包括玉器。

    明代的鄭和七下西洋(今南洋和印度洋),先后歷時28年,途經30多個國家,每次船隊都帶有大量的瓷器、銅器、金器、玉器、絹帛等物品。這些對外交往,使世界上很多國家對中國的玉器文化有了認識,其中,一些國外的名貴玉料也開始引入中國,據清宮造辦處的《活計檔》記載,在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至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的22年中,造辦處玉器作所用的32類玉料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從國外進口的“西警玉”、“西洋瑪瑙”、“木變石”等。民國時期,北京的工藝美術無論是生產還是貿易進入昌盛期,這十幾年間,北京的玉器大量進入歐美緒國,在北京的崇文門、花市一帶,以及前門外的廊房頭條、羊肉胡同,大小玉器作坊和店鋪村莊,其中也有不少外國人開的“西番作”和“紅貨屋”等洋莊。國際社會通過這些精美的玉器,認識了中國的玉文化。

    建國以后,玉器在中國工藝品出口貿易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北京工美集團曾多次組織北京玉器行的工美大師的作品出國展覽,讓世界各國人民感受到北京玉文化的魅力。今年由北京工美集團設計制作的2008年奧運會“徽寶“,再一次展現了北京工美玉器的文化內涵。
  
    四、玉文化的內涵與奧林匹克精神相吻合

    在組辦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過程中,奧組委提出了“人文奧運”的口號。“人文奧運”應該對北京的人文有所體現,北京的玉文化是北京人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玉文化的內涵來看,它的溫潤、厚重和諧統一,縝密它的以等與奧運會團結、友誼、公正、和平、友好的精神是一致的。奧運會擔保運動員在比賽中更快、更高、更強,與琢玉大師們在相玉琢玉的精益求精追求完善的精神也是相吻合的。奧運會的起源地古希臘人認為佩戴玉器可滋養腎臟、強健體魄。中國的玉文化則更強調的是人文精神。有意思的是中國的和田玉的英文名稱源于古希臘語,有腎臟之意。如果把這兩種不同文化背景和淵源對玉的理解結合到一起,則會更充實更完美。

    玉文化作為“人文奧運”的內容之一,將會使世界各國人民通過舉辦奧運會更加了解中國,了解北京。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玉文化的傳播,會使中國的人文與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做進一步的交流,會使玉文化的仁厚、溫和、誠實、守信和奧運會團結、友誼、和平的精神發揚光大。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中國玉網 2007-06-21 作者:劉一達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